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福建厦门市数据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厦门市政务服务保障中心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50.19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1.64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2025年福建厦门市数据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厦门市政务服务保障中心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毕业院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地点中,以生产瓷器闻名于世,且有瓷都之称的是()。

A、虎门镇

B、景德镇

C、汉口镇

D、佛山镇

答案:B

解析: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世界,号称瓷都。河南朱仙镇,古代文北方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闻名。湖北汉口镇,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广东佛山镇,明清时为南方手工业重镇。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2.“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论断道出了住房的根本定位,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解决老百姓“住有所居”问题。这表明()。

A、住房的价值取决于自身属性,与老百姓需求无关

B、价值观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C、人民群众在价值选择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D、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解决百姓‘住有所居’问题”强调的是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反映群众的心声,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故选D。

3.某县政府作出有关规范该县蔬菜市场秩序的决定,这一决定属于()。

A、行政立法

B、抽象行政行为

C、具体行政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答案:B

解析: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县政府作出有关规范该县蔬菜市场秩序的决定针对不特定的人。故选B。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

A、《报任少卿书》

B、《报苏武书》

C、《报桓谭书》

D、《项羽本纪》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B项错误,《报苏武书》,即《答苏武书》《重报苏武书》,是西汉名将,文学家李陵的写给苏武的书信。李陵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C项错误,《报桓谭书》,汉代班嗣所作。这封信中,班嗣借称赞庄子淡泊无为处世之道,对桓谭在王莽新朝任职进行了嘲讽,笔墨之辛辣,言辞之尖刻,批驳之凿凿,令桓谭读后十分汗颜,羞愧难当。D项错误,《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为项羽立的传记。《史记》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重大历史事件,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故选A。

5.底洞效应是说一个木桶装了再多的水,如果忽略了底板上的薄弱环节,水装的再满,也会从底洞漏掉,底洞效应的启示是()。

A、最弱的地方决定生死存亡

B、细节决定成败

C、整合资源,协调资源的能力最重要

D、小破坏带来大灾难

答案:A

解析:底洞效应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弥补最弱的环节来提高整体的功效。故本题答案选A

6.下列化学元素对其对应的口腔问题有帮助的是()。

A、有机硅——牙齿发黄

B、氟——牙齿敏感

C、焦磷酸盐——防止蛀牙

D、氯化锶——预防牙垢

答案:A

解析:正确的对应应该是:有机硅——牙齿发黄、氟——防止蛀牙、氯化锶——牙齿敏感、焦磷酸盐——预防牙垢。A项当选。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肯定了这一哲理。故选D。

8.“义,利也”这一古代功利主义思想源自()。

A、儒家伦理思想

B、道家伦理思想

C、墨家伦理思想

D、法家伦理思想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识记题。儒家坚持“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儒家所讲的“义”往往是与集体之利、他人之利相联系的,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