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结构基础知识点
一、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结构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在工程领域,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可分为杆件结构、板壳结构和实体结构。杆件结构是由细长杆件组成的结构,如桁架、框架等;板壳结构是由薄板或薄壳组成的结构,像建筑中的屋面板等;实体结构则是三个方向的尺寸相近的结构,例如大坝等。
从受力特点来看,结构可分为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静定结构的全部支座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由静力平衡方程唯一确定;超静定结构则仅依靠静力平衡方程无法确定其全部的支座反力和内力,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变形协调条件。
二、结构的受力分析基础
1.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力可以分为集中力和分布力。集中力作用于一点,而分布力则是连续作用在一定区域上的力,如均布荷载。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多个力的合成可以通过依次合成来实现。
2.平衡方程
-对于平面力系,一般有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即∑Fx=0(x方向力的投影之和为零)、∑Fy=0(y方向力的投影之和为零)和∑M=0(对某一点的力矩之和为零)。
-对于空间力系,则有六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分别涉及三个方向的力投影和三个方向的力矩平衡。
三、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
1.强度
-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例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较低;钢材则具有较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
-材料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等。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极限强度则是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2.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反映了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即E=σ/ε(E为弹性模量,σ为应力,ε为应变)。它是衡量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钢材的弹性模量较大,在相同应力作用下其变形相对较小。
3.材料的耐久性
-耐久性是指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自然因素(如风化、腐蚀等)影响而保持其原有性能的能力。例如,混凝土在长期受侵蚀性介质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性能劣化,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
四、结构构件的基本类型与受力特点
1.梁
-梁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梁会产生弯曲变形,其上部受压,下部受拉。根据梁的支承情况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和连续梁等。简支梁两端为铰支座,只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悬臂梁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在自由端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连续梁有多个支承点,内力分布相对复杂。
2.柱
-柱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同时也可能承受弯矩和剪力。在轴心受压情况下,柱的应力均匀分布;但如果存在偏心受压,柱的一侧应力会增大,另一侧应力减小,可能导致柱的破坏。
3.板
-板是一种二维受力构件,主要承受面内的弯矩和剪力。薄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弯曲变形,板的边缘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
五、结构的计算模型与假设
1.计算模型的建立
-在结构分析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例如,将实际的框架结构简化为平面框架或空间框架模型。对于复杂结构,可能需要采用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更精确的模型。
2.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计算,在结构分析中通常会采用一些假设。如在材料力学中,假设材料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在杆件结构分析中,假设杆件的变形是微小的,即小变形假设。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过程,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