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明】2025年福建三明市清流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09 MB
总页数:15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7.83万字
文档摘要

【三明】2025年福建三明市清流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一样,二者均可吸入肺部,携带病毒和细菌。同等质量浓度下,单位体积内的细粒子个数越多,危害越大。即PM2.5比PM10对人体危害更大。按照2005年世卫组织更新的《空气质量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PM2.5的监测纳入空气污染指标体系。而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必测项目只有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老三项”,至今尚未将PM2.5单列为空气质量指标。

根据这段材料可以推出:()。

??A:PM2.5和PM10的来源相同

??B:PM2.5应列入现行空气质量指标

??C:PM10在现行空气质量指标中已无效

??D:相同条件下,PM2.5比PM10对人体危害更大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段指出PM2.5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PM2.5纳入监测体系,接着指出我国目前尚未将其列入监测体系。可推知我国应将其列入。结合选项,B项符合文意。

A项,文段未介绍PM10的来源,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

C项,文段并未说明PM10在现行空气质量指标中已无效,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

D项,为原文已有信息,并不是推断出来的信息,故排除。

故本题选B。

【文段出处】

《半壁河山雾霾笼罩百亿空气财富破茧》

?

2、使用精要摘录法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切实抓住重点,所摘录的部分必须有参考价值,是可靠的、准确的。否则,参考或引用会造成谬误,乃至以讹传讹;();三是要在摘文后面详细注明出处,以便必要时进行核对。

??A:二是要少而精,经过认真选择,择其精华而录之

??B:二是要用缩写的方法将原文随意压缩

??C:二是要用自己的话把原文记录下来,字数不限

??D: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想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项正确,使用精要摘录法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切实抓住重点,所摘录的部分必须有参考价值,是可靠的、准确的。否则,参考或引用会造成谬误,乃至以讹传讹;二是要少而精,经过认真选择,择其精华而录之;三是要在摘文后面详细注明出处,以便必要时进行核对。

B项错误,非精要摘录法的注意内容,且正确的缩写方法为:一是缩写前,认真阅读原文,深入体会作品的主旨;二是缩写时,对原作进行高度概括,但不能改变其中心思想,也不能随意增添内容。

C项错误,非精要摘录法的注意内容,且作摘录笔记时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D项错误,非精要摘录法的注意内容,且作摘录笔记时要:忠于原文。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怎样抄,词句、标点均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用省略号表示。

故本题选A。

?

3、初五六日的月亮早已西沉。天空昏暗,风瑟瑟地摇响获花。这一切皆暗含着一种秋意。夏尽秋来,________,他想起了古歌“吹来我夫衣……”之句,目睹秋风落叶,一派萧条,凄清冷落之感顿生。连日来只得频频探视玉望,终日与之抚琴作伴。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色萧条

??B:凉风乍起

??C:酷暑未消

??D:霜冷长河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

分析语境。根据“夏尽秋来”可知,填入词语应为描写秋天的景象。

辨析选项。A项“秋色萧条”与后文“一派萧条”语义重复,排除A项。B项“凉风乍起”为常见描写秋天到来的表述,符合语境。C项“酷暑未消”与秋天无关,且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D项“霜冷长河”为秋去冬来的景象,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故本题选B。

?

?

4、醒心,有时离不开旁人“叫醒”。人难免有犯困打盹或闹铃不响的时候,领导、同事、家人等“推一推”“喊一喊”,帮助提个醒,可以避免“睡过头”。确实也有人不识好歹,你热心叫他醒,他反而冲你发火。越是这种情况,越表明需要人叫醒。这些年,要求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确实是严管中透着厚爱。同志之间都应有这样的“叫醒意识”,多提醒,多敲打,看似与人“过不去”,实则让他“过得硬”。

这段文字中的“叫醒意识”指的是:

??A:同志之间应该相互多提醒,多敲打

??B:人难免会遇到犯困打盹或闹铃不响

??C:党员干部的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都是为了让对方“过得硬”

??D:你热心叫他醒、他反而冲你发火的不识好歹之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