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欠发达地区产业反低端化思考——以广西产业范式发展为例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衰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累积以及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范式与当前经济环境的不适应性,包括供需关系失衡,产能过剩,产业利润下降,GDP持续放缓等问题日见突出。广西由于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因,产业范式受制于高新产业要素供给缺乏和传统产业转移规律的影响,区域内产业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转移产业链上,造成广西产业发展长期处在低端化之中。
2018年12月,中国政府提倡“深化改革,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以供给要素为重点的传统产业范式全要素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产业知识、技术和创新等供给要素的增量优化传统产业范式形成的投融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存量来促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高端化发展。
1信息化进程中产业新范式对欠发达地区产业低端化的变革
从广西产业结构的存量看,区域内大部分产业是通过传统的产业范式——“雁式”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广西重点产业——糖业虽然规模和设备技术达到了亚洲龙头产业的水平,但其产品种类的单一性和产业低附加值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从广西供给侧的要素投入看,区域内大部分产业主要依赖了传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的产业范式,而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端现代产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使区域产业基本以中低端产业为主,产业资源粗放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过快。这种传统产业范式是导致广西产业长期低端化发展根本原因。因此,以产业组织创新为驱动,大力培育和投入现代产业要素,优化广西区域要素投入结构,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实现广西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范式是广西产业反低端化的重要举措。
2广西传统产业范式与产业新范式并存
目前,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而言,广西经济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广西区域传统产业内部资本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投入空间。同时,外部发达地区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又快速、持续地挤压着广西区域内同类产业的资本效率,驱使区域内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资本效率。广西区域传统产业结构和区域外发达全要素产业供给成为广西当前产业范式的新特点,并且迫使广西产业从传统产业要素积累向产业全要素发展的新范式发展,形成广西欠发达地区产业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系统。
根据广西产业范式的发展现状,2018年7月,广西公布了《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即到2020年,广西区域工业创新驱动产品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要素产出效益,打造自己的绿色发展能力,基本形成传统产业范式和新产业范式两种并举的局面,归纳如下表所示:
3产业融合是广西产业新范式的新特点
理论分析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把产业价值链和信息服务价值链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并且两种价值链相互产生创新。即:信息服务带动工业产品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效率,同时,产业从工业化体系向互联网体系的跨体系转型升级形成更加显著的整体协同创新特征。这种整体协同推动产业从产品研发、供应链组织、产品制造和营销等各环节的效率全面提升,最终推动产业新范式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产业融合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需要驱动型的产业整合。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是以需要为主导,通过消费偏好、产品联合、政府采购和基础建设投资等促使产业间进行跨产业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产业范式;另一种则是供给驱动型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供给、产品更新、服务提供等要素促使产业间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实证表明,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无论是何种产业融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产业融合中都起到了不可缺少的融合剂作用。同时,在一个区域内,产业融合模式变革该区域的产业范式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信息技术和产业基础。
从广西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广西产业结构面临的基本属性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属性:工业化和产业积累薄弱。在广西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低端产业仍然占有较高比例,新型产业规模弱小,区域内产业全要素供给的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创新体系等供给要素尚不具备优势。因此,广西区域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产业范式。
但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广西区域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事实表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是刺破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范式的有力武器。如广西采用“互联网+贸易”模式构建的新型产业范式,仅2017年,广西进出口额就达到了3866.3亿元人民币,贸易额增长了22.6%,贸易增幅比全国增长率高出8.4%[1]。可见,在现代信息经济环境下,“互联网+”在产业融合和产业新范式形成中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