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docx
文件大小:39.5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校人才培养根基,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北京高等教育要继续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支撑、重大改革项目为牵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强国

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校人才培养根基

持续推进一流本科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在国家“双万计划”等评选中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施本科教育教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实验教学能力。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协同共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上屡创佳绩。设立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推动各高校对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探索符合北京特色的教学改革建设路径,在2022年全国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持续开展“双培”“外培”计划,积极建设沙河、良乡大学城内涵发展联盟,充分发挥“北京学院”和“卓越联盟”作用,共享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北京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广泛深入交流合作,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大力推动学生到知名高校交流深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各市属高校研究制定本校综合改革新机制,构建了市属高校高质量研究型、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2.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持续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很多领域形成了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北京模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实施本硕贯通培养,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八年制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钢铁脊梁班”,扎实推进“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卓越医生培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开设“阶平班”,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采取“5+X”培养模式,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方向探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强科学研究和创新思辨能力的拔尖人才。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持续优化专业布局,首创生物育种科学等本科专业;重构全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层次课程体系,实施“大课制”改革,深化交叉融合培养。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育人导向,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实施“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建设体系,创新“实验班”“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设立“涉外法治联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以新文科理念系统布局,打造六个以学生兴趣、特色成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区,立足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视野,提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方面,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成立五大强基书院,为学生定制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性学习,通过导师制等创新型培养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新时代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理念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高校应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知识传授、强调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要突出需求导向的理念。高校应在教育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工作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三是要强化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应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要关注学生发展需求,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要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