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华鲟的养殖技术.docx
文件大小:16.0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3.69千字
文档摘要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1、鱼苗培育

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承受正方形的水泥

池.直径3~5m,深1.5m,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加0.9m,水温掌握在20~29℃之间。进水承受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依据水质及鱼苗状况每隔2~3d吸底排污1次,准时去除死鱼,每7~10d放水洗池1次。

刚孵化的仔鱼在体形和行为上变化很大,处于体表及卵黄呼吸向鳃呼吸转移阶段,此时需供给充分的氧气。一般可在水泥池内放置气泡石,自动定时开关间隔充气增氧,使溶氧量保持在6mg/L以上.氨、氨在0.5mg/L以下。中华鲟在行为上要经受垂游、平游而过渡到底栖生活,故应准时进展饲养和驯食。始喂饲料为市售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喂3次;在体长达4~9cm,体重达1~4g时.要完成从活饵到协作饲料的食性驯化。协作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硬颗粒。饲料应具以下特点:(1)颗粒大小适宜,前期直径为1.5mm,后期渐渐增大到3mm;(2)水中定形时间可达1~2h;(3)养分成分合理,蛋白质含量高,具浓鱼腥味。其中粗蛋白含量在38%~45%、粗脂肪6%、灰分10%、粗纤维1%,微量元素适中。

2、鱼种培育

承受已驯化转口的中华鲟,尾重5~10g,体长10~15cm。水质要求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亮度20~40cm.经沉淀过滤后使用。水温保持在10~32℃,当低于10℃或高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调温。使用增氧泵保持水中溶解氧在

6mg/L以上,水交换量不大于10L/min。定期清洗鱼池,准时去除死鱼和污物。协作饲料成份为:鱼粉55%、花生粕20%、面筋15%、湿酵母4%、鱼油2%、食盐1%、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协作饲料中首先要考虑蛋白质的含量,试验说明蛋白质对幼鲟的生长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脂肪、糖、纤维素。每天投喂3次,投喂量视水温、天气、水质、鱼体大小、密度等敏捷把握。

中华鲟的养分需求和饲料

有关中华鲟的养分需求和饲料的争论还不多,这主要由于人工养殖的历史短,规模小,传统的养殖以自然饵料为主,以培育鱼种放流为主要目的。1995年以来,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取得突破,中华鲟的养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华鲟争论所等单位已间续开展了中华鲟养分需求和饲料方面的争论。

1、中华鲟的养分需求

①蛋白质。中华鲟是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蛋白源。中华鲟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和最适含量已经通过一些养分学试验进展了初步争论。通过蛋白质梯度饲养法,以增重

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出,中华鲟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范围为35%-49%;承受正交试验法,用生长比速结合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中华鲟最适生长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0%。

蛋白质需求量亦受蛋白源品质的影响,鱼类摄取的蛋白质要在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取后再重组成体蛋白。因此并非全部的蛋白质都能被中华鲟吸取利用。争论觉察,中华鲟被投喂以酪蛋白为主的饲料时,摄食、生长、存活率均很低,而以白鱼粉为主的饲料则增重明显,摄食旺盛,存活率高。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鱼类自己只能合成12种,有10种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需从饲料蛋白质中摄取,所以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本质上是需要蛋白质10种必需氨基酸。目前中华鲟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资料还很缺乏,但是一些科学家从鲤、鲶等鱼类的争论中觉察,鱼体必需氨基酸的成分与它们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用中华鲟鱼体的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来粗略估量它们对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

②脂肪。鱼类对脂肪的利用力量很高,脂肪的消化率与饲料效率均可到达90%,鲟鱼可超过95%。脂肪吸取后一局部转化为能量供鲟鱼活动消耗;另一局部重组合成鲟鱼体内的脂肪积蓄贮存起来。从海里洄游到淡水的中华鲟亲鱼体内都积蓄了大量脂肪,亲鱼在淡水一年期间不摄食,完全靠体内的脂肪供给所需的能量并维持性腺的发育。争论说明,中华鲟幼鱼饲料中脂肪

的适宜含量为9%左右。当使用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粉状协作饲料时,饲料压制成形前添加3%-6%的油脂对提高饲料效率和促进生长都有很好的效果。最适合中华鲟使用的油脂是鱼油,其次为大豆油和玉米油。

③糖类。鲟鱼对糖类的吸取是有选择的,对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的消化系数可达95%以上,其次为α-淀粉和糊精(78%左右),对β—淀粉、果糖、纤维素消化不佳,吸取率很低或不能吸取。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糖类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阻碍其他养分成分的消化和吸取;中华鲟饲料中糖类的适宜添加范围为20%-30%。从以糊精为糖源,纤维素粉为纤维素源的正交试验结果筛选出的中华鲟饲料中糖的最适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