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热交换器》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计划来源与立项情况
1.计划来源
根据国标委发〔2024〕28号文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四批
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对《微通道热交换器》国家标准
进行制定(项目编号T-469)。
2.制定标准的目的
微通道热交换器作为一种高效、紧凑、轻量化优势的新型换热技术,近年来在制
冷空调、汽车热管理、数据中心冷却、余热回收、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散热等诸多领
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核心特征在于采用微小水力直径的流道结构,极大
地提高了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强了传热效率,顺应了当前全球节能减排、绿
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伴随着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深
化,我国微通道热交换器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
战,亟需通过制定统一、科学、先进的国家标准予以规范和引导。因此,制定《微通
道热交换器》国家标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微通道热交换器生产厂家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命名、关键
尺寸、结构形式、性能参数定义与测试方法、材料选用、接口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缺乏统一的“技术语言”。导致产品互换性差、设计选型困难、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成本高,甚至在市场上出现了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无序竞争现象,损害了行业的整
体声誉和健康发展。本标准的制定,目的是确立微通道热交换器在术语定义、材料、
设计、制造、检验、试验和性能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统一规范,有效消除沟通壁垒,降
低交易成本,遏制市场乱象,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微通道热交换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终端产品的能效水平、可靠性及用户体验。当
前,由于缺乏统一、严格的性能要求和测试评价标准,不同企业的产品性能差异显著,
质量稳定性难以保障。本标准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科学规定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关键
性能指标的限值要求及其对应的、可复现的试验方法。通过强制执行统一的质量门槛
和性能标杆,将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进工艺、加强质量控
制,全面提升国产微通道热交换器的整体性能水平和可靠性,满足高端应用场景的严
苛要求,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微通道热交换器通常工作在高压、高温、腐蚀性介质等恶劣环境下,其结构强度、
密封性能、材料相容性直接关系到设备和人身安全。设计、制造或材料缺陷可能导致
-2-
泄漏、爆裂、火灾等严重安全事故。制定本标准的重要目的,就是系统性地规定微通
道热交换器在结构强度、密封性、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强制性安全条款。为设计、制造、
检验和使用提供明确的安全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切实保障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标准不仅是规范,更是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微通道热交换器技术本身仍
在快速发展中,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创新的流道与翅片结构设计不断涌现。本
标准在立足当前主流技术和确保基本要求的同时,通过科学设定性能指标和安全要求,
为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预留空间并提供评价依据。标准的制定过程本身也
是凝聚行业智慧、明确技术攻关方向的过程。通过确立先进、合理的技术指标,本标
准将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我国微通道热交换器技术向
更高效率、更可靠、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保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定标准的原则
1.标准编制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要求,科学合规开展标准编制工作。
起草过程公开、透明,按照便捷有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设计、制
造、使用、政府等相关单位)意见。
2.贯彻、落实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满足热交换器性能确定的需要。
3.充分考虑我国热交换器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使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
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安全与节能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注重与已发布的相关标准,尤其是相关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的协调一致。
5.严格按照GB/T1.1-2020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三、制定过程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计划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交
换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2025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编制单位和专家成立了
标准编制工作组并在山西太原召开了国家标准制定启动工作会议,来自主管机构、工
程公司、行业协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