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二维设计基础》教案 项目四 探索二维色彩设计.pdf
文件大小:11.84 M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1.36万字
文档摘要

课题项目四探索二维色彩设计

课时8课时(360min)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分类、三要素以及三原色、色彩混合等知识

(2)理解并掌握色彩的心理效应和联想的相关知识

(3)理解并掌握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两种色彩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所学,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与设计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提升艺术鉴赏力

(2)能够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和联想,准确运用不同的色彩传递出理想的情绪和感觉

(3)能够灵活运用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素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色彩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2)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关注设计师的创意点,增强创新意识

(3)在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总结设计经验,增强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原理、分类、三要素、心理效应、联想,以及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感受色彩在二维设计中的独特表现力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考勤【教师】使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任务一积跬步以成千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师】观看图片,感受设计作品中的二维设计的应用(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任务导入

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是我国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该景区的独特地貌

可追溯到亿万年前。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气候变化等的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造型各异、错

落有致、色彩缤纷的独特景观。登上观景台俯瞰,目之所及皆是绚丽夺目的色彩:朱红、棕黄、黄绿、青

灰……在它们的装点下,绵延起伏的山丘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极具层次感和韵律美。

【教师】观看“七彩丹霞景区”系列图片,并提出问题:

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色彩丰富的景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如此缤纷的色彩呢?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知,讲解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传授新知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一)光源与色彩

光源是人类感知色彩的必要条件,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1.色彩产生的原因: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把白色的太阳光从一

条细缝引入暗室,使其穿过三棱镜投射在白色屏幕上,太阳光随即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

颜色的光,它们宽窄不一,共同构成了一条美丽的光谱;反之,三棱镜可以使这些彩色光还原为白光。由此,

牛顿揭示了色彩产生的原因。

从物理属性来看,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且这种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长。当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一

部分光会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光则会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再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使人形成对色

彩的认知。

2.光源色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色:光源发出的可见光的颜色。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色”相关图片(详见教材),并进行讲解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

(二)物体与色彩

1.物体色

物体色:自身不能够发光的物体有选择地反射或吸收光源色后,反映到人眼中的色彩。

物体色具有可变性,它与光源和物体的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