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国内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合作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例如,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计论证中提到,国内高校在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路径,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此外,李晓光等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中也指出,部分高校将原有产教合作组织简单加以包装申报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国家稀缺政策资源的竞争。
目前对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存在多种理解,如整体属性论、办学组织论、平台载体论、学院论等,近两年又出现“混合式实体”“利益共同体”等多种认知。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溯源可追溯到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倡导的产业大学,我国产业学院是以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体组织形式面向大众。目前,产业学院内涵有多种理解,如整体属性论认为产业学院是基于明确的服务面向,以独立的高职院校形式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属性;办学组织论认为产业学院是办学实体组织,通过融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创新共进;平台载体论即将产业学院视为人才培养平台或载体,由此形成新业态下的机制需求;学院论认为产业学院是二级学院的升级版并增添企业元素,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近两年,对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又相继出现“混合式实体”“利益共同体”“校企联合体和产业化学院”“新型教育共同体”等多种认知。
(二)选题意义
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计论证中提到,本课题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上,研究成果将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具体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类专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思考中提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推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也是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三)研究价值
有助于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目的服务性、治理结构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为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现代产业学院以独具一格的功能目的服务性、治理结构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在当今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李晓光等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中提到,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协同多主体办学、分流人才培养与供给、回归教育人本价值等功能性特征,建设计划实现了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形成了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建设,普通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竞相举办的格局。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揭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目前国内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合作模式单一、运行机制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部分高校将原有产教合作组织简单包装申报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动力多源于对国家稀缺政策资源的竞争。同时,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动力有限,产教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仍需探索,产业学院的产出成果不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构建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框架。
借鉴武汉轻工大学、宜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常州大学等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经验,确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五个协同”,即协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协同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协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同时,探索“1+N”多元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根据建设内容可细分为单位共建模式、专业共建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三种类型。
提出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从加强制度保障、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例如,规范组织架构,在保证学校为建设主体的前提下,吸纳政、企、行等产业学院参与方共同对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和运营事项进行共同决策;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建立校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差异化发展,总结借鉴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分析区域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引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产业需求;加大经费投入,包括高校自筹经费、行业企业参与建设、政府财政支持等方面,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和评聘制度,探索“双师型”教师聘任办法,鼓励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