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初书法泛文化传统之断裂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硬笔系列书写工具(包括钢笔、
圆珠笔、铅笔等)逐渐引进国内。硬笔体小、易携,使用起来,比毛笔
更为迅捷、方便,时效性极强,因而,很快占领实用的汉字书写之阵
地。硬笔挤占毛笔的实用阵地,给书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重是正面
的,另一重则是负面的。
正面的影响体现于今后的书法可逐步向纯艺术化方向发展,而无
须再去兼顾书法之实用性。
书法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正因为如此,直至今日,理论家
们尚无法对它作出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比如书法究竟是什么。
对于一般中国民众来说,书法无非就是用毛笔写出的汉字墨迹而已,
《兰亭序》是书法,《祭侄稿》是书法,《黄州寒食诗帖》是书法,楼
兰文书残纸、六朝墓志与砖志、唐宋诗稿、经生抄经、名人家书手稿、
脂砚斋作《红楼梦》批语、日常用毛笔书写的便条等等,也无不是书
法。
书法的复杂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书
法当然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与绘画、音乐、
雕塑、舞蹈、建筑等种类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然而,要知道,书法
不像绘画等艺术在发端期就是他自身,即是说,绘画等艺术一开始便
1
将自身的性质界定下来,后来的发展虽然有变化但也只是非常微小的
量变;而书法在最初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从文字符号出现到书法进入
自觉期前夕)都不是艺术,而只是非常实用的汉字书写,严格地来说,
它甚至不能被称为书法,尽管大约从甲骨文开始已有较强的艺术性展
示。应该被称为书法的时间,当在人们进行汉字书写时已有了自觉而
主动的艺术追求之际。
书法诞生了,然而它的复杂性依然存在,这就是它无法像绘画等
艺术那样,只须追求自身的艺术性即可,相反,这时的书法却依然承
担着实用的汉字书写之重任,即通常所谓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实
用性。当然,这种实用性,随着南北朝雕版印刷与北宋活字印刷的发
明,会越来越小,但不论如何,在20世纪前夕,都未能走向彻底的
消失。进入20世纪,西方传入我国的硬笔,因其极大的便利、快捷
性能,迅速占领汉字书写的实用领域,人们抄讲义、做作业、草诗稿、
写家书、打便条、贴启事、记账簿、开处方等都不用书法去兼任,小
小一枝硬笔就能代劳。这样,书法当然也就可以轻装上阵,撇开实用
性,专攻艺术性,同绘画等艺术一样进入纯艺术领域。由实用+艺术
而转向纯艺术,对书法来说无疑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好事。试
想,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谁愿老是承担不该由自己承担的实用之任
呢?书法从自觉之日起,就凭着一定要实现独撑门面之理想,不断强
2
化着对艺术性的追求和对实用性的兼顾,可这样的历程也拉得太长了,
竟达一千余年。幸运的是,在来自泛文化领域的实用书写工具
mdash;mdash;硬笔的冲击下,书法几乎在数十年间就完成了进入纯艺
术领域的历史使命,于此,我们难道不该对硬笔给予书法的正面影响
唱支赞歌么?
至于硬笔取代毛笔为书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表现在它掐断了高
级知识分子结缘书法的纽带,以及弱化了书法实践者对书法技巧高度
的把握。
我们知道,古代仕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启蒙阶段就开始艰苦的
临池实践了,他们中尽管不乏愚钝者,到老也未把毛笔字写好,但绝
大多数楷书或行书都能过关,他们就是宽泛意义上的书法家,其中优
秀者则被后人视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然而,20世纪开始,在现代
教育中,既无必过书法关的要求,又有硬笔代替毛笔的书写之职,读
书人便不再与书法相依为命。假如现代教育中,毛笔仍是必用的实用
书写工具,那读书人为把汉字写得好看些,肯定要找来一两本字帖,
像学书法一样,临上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即使仍然写不好
字,但他对书法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起码会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书
写技巧和最基础的书法知识。可现在,毛笔压根儿就不同现代读书人
见面,读书人只需拿着一支硬笔,注意一下横平竖直即可把汉字书写
3
得工整、清楚而达到目的,既如此,书法又怎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同
他们结缘呢?所以我们说,硬笔在现代读书人中一普及,便将高级知
识分子同书法间的联系之纽带掐断了。掐断的后果则是导致在现代教
育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名人,无一不是书法盲,连硬笔字也写得歪歪扭
扭。如果仅限于他们自身不懂书法、疏离书法也罢,可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