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思维方法研究——基于货币与金融的本质思考
1引言
在新经济形态下,现代金融体系在企业产业转型与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显著的支撑作用。而当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与资金周转问题时,则意味着企业正面临着重大的金融问题,因此企业应借助科学合理的金融思维对此进行处理。虽然我国大部分新型企业在股市上难以获取理想的业绩,然而在市场盈利方面却非常理想,因此传统的观念与思想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在明确金融与货币本质的前提下,利用现代金融学思维重新建构企业发展战略。
2货币本质的内涵
最初,货币是根据人类理性与自利程度形成的。信用是人类货币的基本属性,是对购买力的承若并将其兑现的过程。因此,货币是人类的契约关系。也可以说是对国家与个人间的契约关系的呈现。假如市场交易缺乏成本作为基础,则货币便不会产生。因此货币的形成条件是资源的紧缺。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货币最早的发行单位是个人,是以特定物品作为衡量其它物品价值的媒介。然而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行货币的机构逐渐从个人转变为国家机构,因此货币的形成与出现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而社会发展与人性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人性与货币间又有微妙的关系。不过,货币从最初的个人发行演变成国家发行的形成渊源是什么?是货币发展所面临的信用危机,简而言之,是人与人所存在的失信问题。而从金额方面出发,市场交易主体所形成的利润分配失衡问题,将导致交易主体丧失对彼此的信任。因此,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需要交易主体构建出彼此信任的平台或媒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等价交换机制。总而言之,货币能够充分体现信用与信任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其中信用既能充分表现出购买方的稳定性与购买力,也能在具体交易过程中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金融概念与本质
3.1金融概念
金融服务是在货币的基础上延伸并演变而来的经济体系,是构建在资源配置前提下实现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机制。现阶段诸多类别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都是结合未来金融市场所形成的现金流管理机制。而任何形式的金融服务均是以终值方和现值方作为核心的多方或双方的契约行为,两者的现金流动又都是通过账户来实现的。传统资金账户几乎都被商业银行以及央行所垄断,账户交易限制多、灵活性差,与社会结合的能力薄弱。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推动区块账户与支付平台的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金融账户垄断的问题。并使我国金融体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在货币虚拟化过程中,契约关系依旧存在,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然而这种契约关系并不局限在购买方与发行方的交易关系上,而表现在交易双方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任,如果缺乏这种契约关系,则虚拟货币与虚拟账户将不复存在。而维持这种契约关系的实质,是各国的经济法,以法律手段对第三方、虚拟货币与虚拟账户进行约束。
3.2金融本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断流通与交易,从根本上反映出货币与金融间的密切联系。在金融学视角下,金融与货币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关系,假若消除货币的发行渠道,则将严重危及金融体系的生存,因此货币又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其本质与货币相同,均是作为契约关系的信用。然而金融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信用标物。在承若与预期层面,货币信用标物主要指等价物品或者稳定且长期的购买力,然而金融信用标物则是现金的流通性。
3.3金融信用
信用主要指因价值的交换滞后所形成的赊销行为,是构建在契约或协议等前提下实现对交易关系的市场确定。根据社会的经济活动,可将金融体系的信用关系理解为交易双方的借贷行为。因此为保障借贷双方的信用或承诺能够得到实现与保障,要根据交易双方的实际情况编制处相应的契约或协议,以此保障并约束借贷双方的信用关系。而在金融学视域下,信用是我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金融体系的各种交易行为都能够有效体现信用行为的价值与本质,然而在发展快速且体系完备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是构建在信用贷款背景下而形成的新型经济模态。具体指金融货币的市场融通。其中信用货币主要由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发行的货币形式。当前阶段,世界任何地区及国家所发行的经济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3.4持续效用
大部分金融部门及金融单位均是在社会市场背景下实现对资金的融集,随后根据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适度开展相应的借贷服务,以此实现货币的互通与流通。并在资金互通和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内在的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实现持续性或短期的交易关系相对容易,然而要实现资金的持续效用却显然要困难许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全面提升金融体系的发展质量对持续关系的维持有显著的影响。此外,金融风险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影响金融体系的现金流模式以及基本运作规律,而社会体系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