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与技术革新——关于5G技术到来之际的一些思考
根据《2018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在2017年已经达到7.72亿人次,互联网在生活的主要运用在即时通讯、搜索服务、网络视频、音乐和购物、游戏等等方面,渗透极深,而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7.53亿,几乎百分之百的网民在通过手机使用互联网——又提到技术,这当然不可避免地要想到正在建设和发展的5G互联网技术,极高的速率(3D视频、8k电视、VR游戏、高速的上传与下载)、极大的容量(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电网、放牧、种植、物流实时追踪)、极低的延时(远程医疗手术、远程驾驶、工业控制、无线图传)。
2013年6月,国家863计划启动了5G移动通信系统先期研究一期重大项目,其总体目标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完成性能评估及原型系统设计,开展无线传输技术试验,支持业务总速率达10Gbps,空中接口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较4G提升10倍。国家发改委批准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个国内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华为在全球分析师大会上成功获得师姐第一张5G产品CETEC(欧盟无线设备指令型式认证)的证书,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第一个人工智能采编平台投入实战,这些都是2018年报刊头版的新闻在昭示着5G技术的到来。
抛开纯技术理念的5G技术不谈,5G能够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在4G的时代,人们常常提起要是一晚上4G流量不关,第二天早上一醒,房子就没有了——告诉了我们4G的高速性,但5G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网络的峰值可以打到20Gbps——这意味着技术可能让无线通信应用到更多的专业领域和民用领域。例如说,电视制作领域,中央电视台于2018年10月份正式播出了4K频道,中国传媒大学也是国内首所高校采用4k/HDR技术对校内活动进行多平台直播,而清晰度的提升既给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真实在的沉浸感体验,也给信号制作团队提出了能够承载4k信号码流的带宽要求,无疑5G将成为这很好的解决方案——同年12月8日举办的第十二届音乐盛典咪咕汇就是采用的4k+5g的方式进行直播,据观看节目的网友表示,连歌手飘动的发丝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在获奖瞬间嘴角弧度的微妙变化都如同亲眼所见;在无线图传领域,随时随地的实景航拍、自动化的无人巡检、快捷的物流运输,高效的农田喷洒等无人机应用,将对超视距远程控制、图像实时云端处理、高清视频流回传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无人机与移动网络进行深度融合;在消费级的娱乐产品中,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头戴式设备普及程度快速增长,而VR涉及到复杂的电脑信号处理,简单的4G传输会带来高延时的出现,这会直接导致玩家产生眩晕感,而5G的低延时性将直接是这一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
2018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建,与国内三大媒体运营商和华为签署了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表示,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5G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业务生产赋能,形成4k+5G+AI的战略布局,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比如在物联网方面,2018年中国电信在网络部署、平台能力开放以及促进物联网生态融合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已为超过8000家的客户提供服务,承载的NB-IoT连接规模已超2000万个。截至目前,中国电信物联网用户数已突破1亿。
5G听起来如此强大,那就必将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网络高速,带来了音频视频传输和下载瓶颈的突破打通,网民们从“读图时代”到“动屏时代”过渡后,不再怕流量大、带宽宅、下载慢、资费高而忍痛割爱,会有更加多的人通过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和可穿戴设备(Applewatch、Google眼镜等)浏览观看以动态画面、现场人声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闻内容,或许会成为受众最为喜欢或典籍而对制作方面的从业者来说,例如新闻记者,5G智能设备的问世普及会使得传统的采写编播实现云端之间的传输计算、物物矩阵相连,重大新闻事件的视频直播将成为新媒体常态,这必将会影响我们习惯多年的报道线索、策划、编辑、生产、分发、反馈等等一系列流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有所准备?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5G技术再强大,它也还是技术,是为从业者提供制作支持的一种工具、手段而已,关键仍然在于新闻的内容、价值本身,采用视听新闻创意、采集、制作人才,多多尝试使用多媒体CG、H5制作、VR制作设计去通过视频的方式去再现新闻事件本身(除了某些涉及暴力、性侵害之类不宜再现易引起观众负面压力的题材),才能充分利用5G技术本身的优势而不被5G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