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传染病器械处置流程规范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12
06
追溯与改进
目录
01
器械基础管理
02
分类处理流程
03
清洗消毒规范
04
灭菌质量监控
05
人员防护体系
01
器械基础管理
感染器械接收制度
由专门人员负责接收感染器械,并进行初步分类。
专人负责
设立专用通道,避免与其他器械混放。
专用通道
详细记录接收时间、器械种类、数量及污染情况。
接收记录
专用容器配置标准
容器材质
选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质制成的容器。
01
容器规格
根据器械大小和数量选择合适规格的容器。
02
标识清晰
容器外应有明确标识,标明用途和污染程度。
03
污染区独立存放原则
定期消毒
对污染区环境及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处理,确保安全。
03
污染区内的物品未经处理,严禁交叉使用。
02
禁止交叉
独立区域
设立独立的污染区,与其他区域分隔开来。
01
02
分类处理流程
锐器与非锐器分类
包括针头、手术刀、解剖刀、剪刀等锐器,需单独收集、存放和处理,避免刺伤和损伤。
锐器处理
包括手术钳、镊子、吸引器管等非锐器物品,可一起收集、清洗和消毒处理。
非锐器处理
生物膜预处理技术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超声波、清洗剂或酶等,去除器械表面的生物膜,提高清洗和消毒效果。
生物膜去除
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使用低浓度消毒液浸泡、喷雾保湿等,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和再生。
生物膜预防
高危器械识别
根据器械的使用情况和传染病的风险等级,识别出高危器械,如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手术器械等。
优先处理
高危器械优先处置
高危器械应优先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达到最高水平的无菌状态。
01
02
03
清洗消毒规范
多酶洗液配比参数
酶的浓度
根据器械污染程度和种类进行调配,确保清洗效果。
01
洗液pH值
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对器械造成腐蚀或损伤。
02
温度控制
多酶洗液的适宜温度,确保酶活性。
03
清洗时间
根据器械的种类和污染程度,设定不同的超声清洗时间。
清洗频率
选择合适的超声频率,以达到最佳清洗效果。
清洗过程中的监测
定期检查清洗效果,及时调整清洗参数。
超声清洗时长控制
消毒剂残留检测
采用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检测消毒剂残留量。
检测方法
每次清洗消毒后进行检测,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检测频率
若检测发现残留超标,需重新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清洗消毒后处理
04
灭菌质量监控
灭菌包标识要求
灭菌包外应有标识
每个灭菌包外都应有明确的标识,包括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打包者姓名等信息。
01
标识应清晰易读
标识应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或图案,以便在视线不良的情况下也能迅速辨认。
02
灭菌指示物
灭菌包内应放置灭菌指示物,如化学指示卡或生物指示剂,以验证灭菌效果。
03
生物监测频率
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以确保灭菌器的正常运行和灭菌效果。
生物监测的样本应取自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如管道连接处、灭菌器内角等。
每次生物监测的结果应详细记录,并保留记录以备查阅。
每周监测
监测样本
监测结果记录
灭菌失败应急预案
立即停止使用
一旦发现灭菌失败,应立即停止使用该灭菌器,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追溯处理
对已经使用的灭菌物品进行追溯,并评估可能对患者的影响。
灭菌器检修
对灭菌器进行检修,查找灭菌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调试。
监测验证
在灭菌器维修后,应进行生物监测以验证其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
01
02
03
04
05
人员防护体系
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服
防护面罩或眼罩
手套
采用高效过滤材料,可有效阻挡气溶胶和飞沫。
佩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手套,外层为防护手套。
选用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应能遮盖全身并防止液体渗透。
防止液体溅入眼睛或面部。
三级防护装备清单
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暴露部位,并用消毒液消毒。
报告上级领导和感染控制部门,进行暴露评估和后续处理。
根据暴露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或接种相关疫苗。
追踪暴露者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
防护装备脱卸顺序
脱去外层手套,并进行消毒处理。
摘下防护面罩或眼罩,并进行消毒处理。
脱去防护服,并进行消毒处理。
摘下口罩,并进行手部消毒和彻底清洗。
01
02
03
04
06
追溯与改进
电子追溯系统应用
将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过程信息录入电子追溯系统。
器械信息录入
通过电子追溯系统追踪感染源,确定感染途径和责任人。
追踪感染源
对器械的使用频次、清洗质量、灭菌效果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改进提供依据。
数据统计与分析
感染病例回溯分析
处置与反馈
根据调查结果对感染源进行处置,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
03
对感染病例进行回溯调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02
病例回溯调查
感染病例报告
发现感染病例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