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多维建构,“教”“学”有度.docx
文件大小:41.7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4.5千字
文档摘要

多维建构,“教”“学”有度

【摘要】作为教育序列的起点,小学数学教育担当着基石的重要角色,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一度出现过分热闹的教育形式,重形式而轻本真。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建构情趣课堂、探究课堂以及启思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温度、深度和梯度,感受数学课堂的亲切感,提升思维品质,把握深度内涵。

【关键词】课堂建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在新时代,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素养本位”正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标目标确立的新导向,针对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新课标提炼出“三会”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认识外部世界的视角也是多维的。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核心素养,探索多维度课堂的建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立场,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将情境趣味、探究韵味和启思善思的元素融入课堂,为学生打造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的课堂。

一、建构情趣课堂,提升学习的温度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数学探究,从而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实际情境的创设是发展学生数学眼光的基础与前提。情境教学是为学生搭建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情绪体验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情境中,能主动发现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目标。李吉林老师总结了“情境教育”的四大优势:真、美、情、思。学生只有依靠真实的情境,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悟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做到为真实而学,在现实中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呈现3个装有黄豆的瓶子,其中黄豆数量分别为500粒、100粒和1000粒。接着,引导学生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黄豆数量是100粒?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猜黄豆情境,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准确猜出中间一瓶正好是100粒,接着以100作为标准,依靠良好的数感顺利猜出另外两瓶黄豆的数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相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投掷比赛的情境。教师介绍投掷比赛规则后,要求学生当记分员,汇报选手们的投掷成绩。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你想怎样记录成绩?

生1:我在计数器上记录,3个百、3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331分。

生2:我在计数器上记录了6个百、1个十,是610分。

生3:我在计数器上记录了1个百和5个一,是105分。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位选手的成绩。

生:第三位选手只投了6次,不公平。

学生改写成绩后,再次进行排名:331<610<1105。以下是三位选手投掷比赛成绩。(见图1)

情境的创设依旧贯穿始终。充满童趣的投掷比賽情境使得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理解了抽象的数,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然而情境的创设并未戛然而止,计分后的排名促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从记分员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变,更加主动地来比较数的大小。

数学概念往往具备高度抽象性,这种“有距离”的学习通常会使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很难调动已有经验,更无法进行经验的加工与提炼。若能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沟通、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诱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自然激发学生已有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完成概念的转变。在趣味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去认识和探索新的事物,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应有的温度。

二、建构探究课堂,搭建学习的梯度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独立进行数学思考,探究现实情境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更要关注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建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完成探究性的学习与思维的发散。而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还要设置富有层次性的环节与问题,逐步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宽度。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