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驱走学生的嫉妒心
【关键词】嫉妒心理;阅读疗法;故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与个性气质不同,对阅读内容作出的反应也在所不同,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文章,更容易使人从不同的方面去感受领悟。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对学生的心灵会在朗读作品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是一种美妙和不可多得的心理体验”
一、儿童的嫉妒心理及其危害。
嫉妒心是指对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人心怀嫉妒,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和进步的不服气,不友好的态度,有时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嫉妒是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嫉妒心是一种“负面情绪”,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因此,在孩子表现出嫉妒时,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帮助他控制、摆脱,并最终予以克服。
二、阅读疗法能解决学生的困扰之心。
“治疗阅读”,治疗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biblion”(意为“书”)和“therapeia”(意为“治疗”)。指以文献为序言,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穿过对文献内容的攻读讨论和领悟,保持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三、让阅读驱走学生心中嫉妒的魔障。
(一)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知道学会欣赏别人。
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伙伴时,往往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缺点。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作为老师不但要正确的认识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学会欣赏别人。在平时,应教育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历史故事《管鲍之交》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故事中着重写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友谊。鲍叔牙出身高贵,是齐国大夫之后,管仲出身布衣,两人身份相距甚远,但鲍叔牙欣赏管仲的才能,将来能为国家出力,所以打破门第与管仲交往,特别是在管仲被禁锢时,他还是欣赏管仲并极力推荐管仲,没有私心,没有嫉妒,成就了“千古第一朋”的友谊。
这样的历史故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班上的钟小怡和钟玲同学是上下铺。他们二位都很优秀。当然,钟玲更胜一筹,表扬也多了,所有的好处都少不了,自然而然就引起了钟小怡的嫉妒,趁着钟玲不在,用自己的脏鞋在钟玲床铺上摩擦,非常恶劣,结果钟玲知道,大打一通。这件事就捅到了我处,当时很生气,我就按照惯例程序解决矛盾。表面上她们的态度非常认真,我知道,从她们的眼神里面根本没有接受。于是呢,我就趁着第二天的阅读课,让全班同学读一读《管鲍之交》,并要求写上批注,写上自己的所感,我发现阅读故事真好。阅读帮助了我,让我轻松就收到了两份致歉信。信中都阐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认知,特别是钟小怡同学,她告诉了我自己的恶劣行为太不应该,她要学会欣赏钟玲的才能,而不是嫉妒她,故意找她茬,她们快要毕业了,更应该要珍惜她们之间的友谊。读着她们的信,为他们高兴。阅读帮助了我,帮助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也懂得要珍惜友谊,驱走心中嫉妒的魔障。
(二)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尊严和自信。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篇故事,孙道龙的《留下一颗有尊严的种子》:有一个藏族村庄,这里因为比较闭塞,很多藏族小孩常年难得见到外人,所以对偶尔见到的旅游车和游客,他们都会安静地站在路边,像旅游车上的游客挥手致意,表达他们的好奇和欢迎,所以,几乎每一位进站的游客都会带来一些小礼物送给见到的藏族小孩。但是由于进站的游客总是送礼物,使得一些孩子的心态就变了。只要一看到有车和客人,他们就会围过来伸出小手等着礼物,这本是好事,但却滋生了这些孩子不劳而获的心理,也会无形中伤害他们的自尊。于是格旦卓玛就带着他的旅游车的客人想出了不拘一格的送礼物的办法。
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只水杯,她弯下腰,向离她最近的一个小姑娘:“我很渴,我可以上你家倒一点热水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下,领着中年妇女蹦蹦跳跳地向边上的一户藏民家走去。
两个年轻姑娘拉着一个藏族小女孩,问她,你可以帮我们一个忙吗?带我们进村里看藏獒?藏族小女孩笑着,自豪地带着她们向村路走去。
半个多小时后,大家重新回到车上,一群藏族孩子站在路边向我们挥舞着手臂。
故事中藏族小孩,由于游客的爱心,滋养了孩子们不劳而获的心理。后来经过帮助游客而获得别人的感谢和礼物,让孩子们这样做更令人自豪,感恩。
这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在这个故事中有尊严的行为是什么?
2、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游客,看到藏族的小朋友围过来,伸出小手等着你给他们派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