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学习目录探究新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探究新知-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议学主题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概括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及环境问题的表现。2.借助图表资料,解释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3.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安吉案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特征及意义。2.综合思维: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3.地理实践力:设计一份绿色生活倡议书,提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4.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议学主题课堂导入
情景导入材料:2022年11月,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个曾经的矿山村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长到2022年的6.4万元。如今余村的竹林碳汇交易、生态农产品等绿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新引擎。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余村的发展模式如何体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答案分析1.产业转型:从破坏环境的采矿产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符合生产方式绿色化要求。2.生态价值转化:通过竹林碳汇交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了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3.生活质量提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幅提高居民收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4.示范意义: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案例。
议学主题探究新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探究新知——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与人地关系的演变展示情景2021年,浙江省安吉县成功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安吉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竹产业和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曾经因过度砍伐而荒芜的山林,如今已变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这一转变背后,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从早期依赖、农业时期开发、工业时期掠夺,到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下协调发展的深刻体现。
问题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讲解(一)采集渔猎时代的人地关系1.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果实和捕猎动物为生。2.环境制约作用强:自然条件决定人类生存方式,人类对环境依赖性强。3.原始平衡关系: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形成“自然崇拜”的思想,如图腾崇拜、祭祀自然等。
(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1.生产力显著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人口增长加快,聚落向村落、城邦发展。2.资源大规模开发:土地、水源被大量利用,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问题初现。3.朴素科学认识形成:出现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思想,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1.技术飞跃推动发展:工业革命带来机械化、城市化,物质财富空前增长。2.环境问题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污染排放严重,生态破坏加剧。如雾霾、酸雨、水体污染等成为全球性问题。3.人地矛盾突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意识强烈,但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
(四)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1.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人类意识到必须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和消费方式。2.生态文明内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我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安吉等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问题探究分析1.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自然依赖性强,环境制约作用大,人地关系表现为原始平衡。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主动改造自然,资源利用增强,环境问题初现,人地关系由依赖转向初步对抗。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增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人地矛盾激化。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认识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生命共同体。
问题探究分析2.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答: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威胁国家安全和人类生存。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将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其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
议学主题探究新知-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探究新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展示情景2023年7月,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启动了“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