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
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试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
第I卷(选择题,满分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I(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形式多样,包括土坑墓、石室墓和木棺墓等。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具有更高的防腐与保护功能,而土坑墓则是最常见的形式,通常呈现为简单的土坑,葬者直接埋入地下。这反映出,当时()
A.早期国家形成B.阶层分化明显C.社会分工发展D.社会矛盾尖锐
2.《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数量多少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作丘赋”,按土地数量征纳军赋。这反映出()
A.土地私有化推动赋税制度的转型B.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强化
C.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基本模式D.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
3.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指出为官者应当具备“五善”:“一日中(忠)信敬上,二日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日喜为善行,五日龚(恭)敬多让。”这一文书()
A.适应了贵族政治的需要B.彰显了秦朝的治国思想
C.保障了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D.折射了历史悠久的廉洁文化
4.秦在灭六国时强制迁徙冶铁致富的赵国卓氏和梁国孔氏到南阳,此后又“徙天下富豪于咸阳”。西汉建立后,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从以上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政府面临的共同社会政治问题是()
A.分封制带来的地方割据的隐患B.地方豪强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威胁
C.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挑战D.冶铁业已被私营手工业者垄断经营
5.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以获取汗血马为由,发动了一场对大宛国(位于中亚)的大规模战争。其长途奔袭,远征作战风险很大,部分大臣认为大宛国距离较远、威胁不大,纷纷上书阻拦,但汉武帝对出兵坚定不移。汉武帝此举旨在()
A.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C.加强对边疆地区开发D.保障丝绸之路商贸的畅通
6.西魏权臣宇文泰依托于府兵制凝聚的统治集团称为“关陇集团”,其皇室与将相大臣几乎全出自这一系统。从统治阶级的出身看,西魏的实际执政者与隋唐君主都出自这一集团,但唐太宗将“西北骁武之士”与“东南儒生”并用。相比短命而亡的西魏,唐朝统治延续了近300年。造成这一不同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集团的新陈代谢程度不同B.统治阶层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
C.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程度不同D.军事力量的强弱程度存在差异
7.唐代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市中进行,经营同一种类商品的店铺一般集中在一起,叫做“行”。行设行头,对外负责代表各行户与官府交涉和沟通相关事宜,对内调解内部各行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这说明唐朝()
A.市坊制度日益走向崩溃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行会严格管理商人户籍D.民间组织辅助城市治理
8.《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据此可知,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变革之处在于()
A.赋税征收种类由繁化简B.征税时间从不固定到固定
C.征税标准由人丁到资产D.征税形式由实物到货币
9.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B.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D.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
10.“胡同”一词本为蒙古语“井(qudu)”的音写,因元大都坊巷多有水井,被汉语借用于指代坊巷,并随着关汉卿在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使用而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体现了()
A.基层治理因俗而治B.戏曲艺术走向世俗化
C.民族文化交融创新D.市镇功能日趋专业化
11.古希腊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