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六中2024-2025学年(下)高2026届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满分48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各种珍贵的陶、玉、石、漆、铜等材质的礼仪用器已形成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度,并作为高等随葬品大量被发掘于王墓中。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黄河流域的手工业技术成熟D.陶寺文化初步呈现“以礼治国”
2.《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劝他,越人“跣行”“被发”,“子必穷矣”。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A.夷夏观念得到强化B.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工商食官制度松动D.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3.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
A.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B.城市功能影响政治格局
C.儒家礼制观念遭到破坏D.城市发展体现民本理念
4.孔子将“勇”上升为“勇德”,并将其限制在由“仁”“义”“礼”“智”共同构建的伦理规范中;商鞅则将士兵民众之“勇”与取得作战的胜利紧密联系起来,以严刑惩罚怯民,以轻赏激励勇民。二者的“勇”论都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理想B.规范了统治阶层的伦理行为
C.体现了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D.回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
5.里耶秦简中有大量关于迁陵地区(今湘西地区)“捕羽”的记录,官府对所献羽毛的尺寸有一定要求。“捕羽”所得不能完成任务时,由少内出钱,仓具体执行。根据羽毛长度分为造箭和装饰两种用途进献中央。承担捕羽任务的主要是来这里服刑的中原人。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百姓负担比较沉重B.已被纳入中央的管辖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践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6.两汉时期,人们旅行时必须携带通行凭证,证明自己已经完纳赋役、未遭法庭传唤、非在逃罪犯。凭证上有旅行者的姓名、县里、年岁、旅行目的、交通工具等信息。通行凭证由基层吏员、乡、县逐级审核通过后,发给旅行者,由旅行者所经地官署一一查验、放行。上述材料反映出两汉时期
A.地方行政组织的分工明确B.政府对人口迁移控制严格
C.乡里基层吏员的依法行政D.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7.公元前62年,汉宣帝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他皆勿坐。”公元前20年,汉成帝又颁布诏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这些规定体现出西汉律法
A.源于皇帝旨意B.强调严刑峻法C.服务弱势群体D.具有儒学内核
8.西晋之后,南北方土地制度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北朝主要推行均田制,东晋南朝则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制”空前盛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C.民族关系与政权关系的变动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松弛
9.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时间
户口数
(万)
人口数
(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官府组织移民
10.安史之乱期间,朝廷在东南诸道设立很多藩镇,这些藩镇大多兵力较少,只能“防御盗贼”。即使朝廷与安史叛军鏖战时兵力短缺,东南节度使“减兵归农”者,也依然受到朝廷的褒奖。唐廷此举旨在
A.削弱地方势力B.保障财政税收的稳定
C.减轻民众负担D.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
11.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
A.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B.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C.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D.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