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3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1.如图,距今7000年前安徽双墩遗址刻符与距今3000年前河南殷墟遗址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可以印证汉字()
A.起源的独立性B.发展的多样性C.演变的连续性D.体系的完整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7000年前(安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7000年前安徽双墩遗址符号与距今3000年前河南殷墟遗址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从早期的遗址符号到后来的甲骨文,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体现了演变的连续性,C项正确;汉字起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早期的刻画符号、图画等,但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时期遗址符号与甲骨文的相似,重点并非突出起源是完全独立于其他事物的,排除A项;发展的多样性侧重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风格等。然而,题干主要说的是前后不同时期符号之间的相似,排除B项;体系的完整性通常是指汉字在构字、语法、语义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题干只是在比较不同时期的符号相似情况,并没有涉及到汉字体系是否完整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战国末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中提出:“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强调“法立则天下治”,主张“因时变法”;还主张君主“虚静无为”。这体现出()
A.博采众长的杂家思想B.严刑峻法的法家主张C.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D.兼爱非攻的墨家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末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德、行义”“法立则天下治”“因时变法”“虚静无为”并结合所学可知,《吕氏春秋》融合了儒家(德治)、法家(法治、变法)、道家(无为而治)等多家思想,体现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博采众长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法家“变法”主张,但整体并非仅强调严刑峻法,排除B项;“虚静无为”属于道家理念,但材料同时包含儒、法思想,排除C项;“兼爱非攻”属于墨家观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取得的巨大成就,程雅君教授在《中医哲学史》分析认为“李时珍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字里行间,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下列思想与材料相符合的是()
A.经世致用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D.天行有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在“格物”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对外物性质和规律的探求,有人文的、有自然的。不少学者将“格物致知”在认识自然方面的应用与自然科学关联起来,去挖掘格物致知认知方法的科学性。李时珍通过格物知药、格物知医探讨中医药理论,带来了中医学的巨大发展,B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有益于国事,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但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李时珍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与经世致用所强调的重点不符,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心是万物的本原,外界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内心感知,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与材料中所提及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相悖,排除C项;天行有常是荀子的观点,强调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虽然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但它主要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表是《新青年》对西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西方民主思想家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统计。据此可知《新青年》()
A.主张全盘学习西方B.缺乏统一理论指引C.倡导建立民主政体D.时代塑造价值判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5-1918年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等西方民主观念,正面评价较多;1918年之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