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994.14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16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

四川省眉山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周青铜器从制模到纹饰,都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制作。我们常说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循规蹈矩”等词都与青铜铸造有关,这反映出()

A.商周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B.铸造工艺影响世俗观念

C.青铜纹饰体现审美追求 D.商周时期信奉天神崇拜

2.早期中国,从夏商时代“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再到西周的分封制,又经过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帝国。这一历史轨迹()

A.反映出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C.说明贵族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D.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3.下表整理自不同文献中对汉代蔬菜栽培技术的记载。据表可知,汉代()

文献

蔬菜栽培技术

《氾胜之书》

葫芦嫁接、葫芦摘心和陶瓮渗灌技术

《四民月令》

分期播种、蔬菜移栽和生姜催芽技术

《汉书》

冬季时温室栽培蔬菜的方法

A.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农业耕作技术领先世界 D.多种经营方式日益普及

4.贞观二十一年,天竺属国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庶,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据此可知(???)

A.对外交往助推技术进步 B.中外交流推动发明创造

C.唐朝制糖工艺领先世界 D.蕃汉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马嵬之变”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陈玄礼惧其(军士)乱……谋于皇太子,请诛(杨)国忠……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旧唐书·韦见素传》

陈玄礼杀杨国忠……(上)赐贵妃杨氏死。

《新唐书·玄宗纪》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军士追杀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A.杨国忠与吐蕃使者谋反 B.贵妃及杨氏族人均为禁军所杀

C.陈玄礼是事件关键人物 D.皇太子对陈玄礼谋议表示支持

6.明朝中后期,江南士大夫把饮茶、会友、陶冶性情结合起来,讲求煮茶的泉水、炉灶,饮茶的茗器和品茶的程式等,并因此出现了大批的茶书和以饮茶、会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A.士大夫特有的饮食文化 B.茶成为主要经济作物

C.文学艺术出现新的形式 D.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

7.1853年,清廷首次允许地方征收厘金(一种临时性的国内商业税)以筹军饷,但规定所有税收均需朝廷审核;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省以军费浩繁为由,反对政府裁撤厘金,直到清朝统治结束都没能废除。这体现了当时(???)

A.地方完全垄断征税权 B.洋务运动已宣告破产

C.中央财政权力的下移 D.关税主权的逐步丧失

8.1901年科举改制上谕颁布后不久,有人便发现“近来讲求新学颇不乏人”,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便是“沪上各书庄,生意日盛,凡时务策论、四书义及西学格致诸书,人皆争购,故获利甚厚”。据此可知,当时(???)

A.教育改革新旧杂陈 B.新政得到民众广泛支持

C.学堂选官效果显著 D.科举停废促进社会转型

9.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税率水准(%)(资料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1927

1929

1931

1933

1935

进口税率

3.5

8.5

14.1

19.7

27.2

出口税率

2.8

3.6

3.4

3.8

3.6

A.国境关税实现完全自主 B.收回了全国海关管理权

C.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D.防止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10.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画,它们可用于佐证当时(???)

A.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育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D.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11.11—12世纪,英国各地通过“交易”行为从国王处获得特许状。伦敦市民给国王支付了100银币,获得选举自己治安官的权利;林肯市民支付200银币和1金币可以选举他们的市长;牛津市民支付了200金币被允许成立行会。这些特许状(???)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废除了城市中的封建特权

C.具备了政治契约的属性 D.推动了欧洲国家社会转型

12.历史学家柏林·克雷弗特指出:“欧洲13~17世纪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但当民众饱含热情地誓为国家而战的时候,民族的概念就已凸显”。他认为当时的欧洲(???)

A.民众民权意识淡薄 B.战争强化国家意识

C.封建势力逐渐瓦解 D.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13.1802年,罗伯特·皮尔在英国下院提出了《学徒工健康与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