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514.08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85万字
文档摘要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卷)

高二历史

卷面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本题共16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发现有距今8000年左右的骨笛十多件,都是用大鸟翅骨或腿骨制成(图一)。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则出土有一百六十多件骨哨,也多是截取禽类动物的肢骨制成(图二)。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A.骨质器物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不同地域发展具有相似性

C.生产力发展有赖于技术革新 D.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2.新石器时期的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的都邑都为“大城套小城”,城内有王陵或贵族大墓及宗庙等祭祀性建筑;此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城址均以大型城垣和城壕为标志,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台基象征着宫殿、宗庙等高等级建筑出现。据此可知()

A.宗法礼乐制度影响了城市布局 B.早期国家社会控制力逐渐强化

C.早期城市的内部布局已成定式 D.中华文明发展具有内在延续性

3.2003年在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逨盘,被称为“中华第一盘”。铭文上先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12位周王征战、理政和管治林泽的政绩,又记载了单氏家族世系。这是我国关于家族史最早的真实记载。这说明()

A.家谱文化博大精深 B.封建家长制盛行

C.宗法观念源远流长 D.分封制影响深远

4.何尊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铭文记载周成王“迁宅于成周”,提到“用牲于天,匍有四方”,并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这体现了西周()

A.依赖巫术神权以巩固统治 B.延续商代凡事占卜的传统

C.敬天保民思想的治国理念 D.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5.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列国,在郑国见子产曰:“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这从侧面说明()

A.吴国积极融入华夏秩序 B.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晋国试图挑战旧有秩序 D.传统经济基础已经瓦解

6.西周时期的国野制,国人负担兵役、力役,野人负担农业劳役,国人不能定居野外,野人也不能定居国中。到战国时期,国人可定居城外从事农业生产,野人也可定居国中从事商贸活动,“国”“野”兵役、赋役趋于一致,国野制逐渐瓦解。由此可知,国野制的瓦解()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趋势的增强 B.植根于农业工具的不断改进

C.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D.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

7.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代表人物

主张

孟子

“定于一、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墨子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D.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8.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批港埠和渡口。著名的纪南城(今湖北荆州)、姑苏(今江苏苏州)、淮安、江州(今重庆)等都依水而兴,成为各自区域重要的战略枢纽。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C.各诸侯国重视水利建设 D.民族间经济交往的密切

9.史载:(秦)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据此可知,秦朝()

A.交通体系已经完备 B.驰道是主要交通方式

C.政治影响遍及国内 D.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0.《史记·平准书》记载“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其明年,山东水灾,民多饥乏……数岁,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此,汉武帝()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垄断式发展官营工商业

C.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D.加强监察打击豪强势力

11.汉景帝在七国之乱后颁布的《左官律》规定,凡未经中央任命而私自到诸侯国任职的官吏,均被视为“左官”;左官犯罪时处罚加重,且左官及其后代不得在中央任职,以示贬抑。该律令颁行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B.规范官员任命程序

C.削弱诸侯势力根基 D.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12.汉代《兰台令》第四十三中记录了多起因殴打辱骂老人而被弃市的案件,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击鸠杖(政府赐于老人的身份象征)主,折伤其杖,弃市。”这反映了汉代()

A.法律实践受到主流思想影响 B.消弭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C.刑罚严苛直接导致民不聊生 D.法律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