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苏秉琦把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为六大区系(如图1),指出这六个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最后汇聚成为中华文明。这一理论
图1
A.表明早期中国文化圈开始形成B.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汇聚的统一体
C.反映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确立D.说明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春秋时期,孔子反对郑国浮华奢靡的通俗音乐,推崇庄重典雅的庙堂音乐。孔子曾说听到舜时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张“乐与政通”,君子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主张
A.闪耀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B.追求音乐与自然人性和谐统一
C.体现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D.提倡音乐表达应符合伦理规范
3.西汉前期,丞相多由功臣担任。西汉中后期,丞相多出自精通儒学的“布衣”,皇帝更注重丞相的品德而非执政能力,与丞相的关系也比较疏远。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积功劳为官的选拔方式被废除B.官方主流思想的变化
C.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4.南北朝时期,山东琅邪颜氏后裔、衣冠南渡的士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又推崇“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饮食”等道教的养生方法,认“因果轮回、善恶相报”学说。这体现了
A.南北方文化的交融B.政府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士族对文化的垄断D.儒释道融合的时代趋势
5.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情况。这一历史时期为
图2
A.东汉B.唐朝C.元朝D.北宋
6.张载(1020--1077)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人认为李复(1052-1128)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张载之学,他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而气的本然状态是元气;他批评“徒能言之,行之不至”的士人;关注治世之道,主张治理社会要因时制宜。这反映二者
A.忽视道德使理学走向衰落B.重视崇实致用学术风气
C.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D.主张打破封建思想桎梏
7.南宋文学家陈耆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源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C.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8.1629年,徐光启聘请耶稣会士罗亚谷、汤若望等人编译《崇祯历书》,详细介绍了第谷、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人的天文学知识。清初,《崇祯历书》由汤若望删改,以《西洋新历法》为题,颁行于世。这反映明清时期
A.中国科技飞速发展B.西学东渐使中国文化逐渐融入世界
C.文化氛围开放包容D.中国传统历法呈现近代化发展趋势
9.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这一群体的形成
A.促使清朝官员“开眼看世界”B.得益于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
C.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D.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
10.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大量引入了新词语。政治类词语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大总统、议员选举权等。书中还出现了不少科技类词语,例如地球、雷电、物体、汽船、电报、电话等。教科书中这些新词语的引入
A.得益于文学革命的推动B.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教育
C.利于民主与科学的传播D.反映民国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11.1917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李大钊连续撰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