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左传》成公三年载鲁大夫臧宣叔说:“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B.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C.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兼爱,尚贤,非攻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治国
A.构建官僚政治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君主专制D.变革选官制度
3.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抑制商业发展的强制性措施使很多经营借贷资本的商人开始将钱投向土地,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起来,许多庄园主又将经营高利贷作为其庄园经营的重要方式。这一状况
A.封建庄园占据了农村经济的主导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C.一定程度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D.农民大量破产沦为流民
4.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之间接触频繁。下列两幅图能够说明这一时期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6.元末徐一夔记杭州城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居工以织。每夜至二鼓,一唱众和,其声欢然,盖织工也”。他记述“老屋将压,杼机四五具,南北向列。二十数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又说这些佣工每日得佣钱二百,有技艺较高者,要求加倍的工值,别家便果真出加倍的工值雇佣他。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B.官营手工业丧失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D.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7.北宋时期,75%曾任宰辅的官员,都有在财政机关任职的经历。宋朝要求刚入仕的和中下级的官僚必须具备一定财经知识,涉及理财钱谷的考题也渗入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官吏凡在其任上能增加间接税的,其升迁机会明显较高。这一现象
A.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B.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C.适应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D.推动了两税法的全面实行
8.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9.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马克思创作此文的历史背景是
A.英军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B.英法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D.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10.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D.社会共识的崩解
11.1923年5月6日,津浦路上临城站附近发生土匪劫车案,掳去中外旅客200余人。英、美、法、意、比五国于次日联合提出无理要求,美总统哈定并鼓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对此,北洋政府外交部于9月24日照会各国公使,严驳斥列强的通牒,指出:“累进加偿理由欠明晰;关于保障问题,则谓护路为目前中国内政要举,现中国已主动整顿;关于惩罚失职官吏,乃属中国内政权限。”“国际共管论”未能得逞,不干涉内政原则得到维护。这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B.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