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提升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和结构顺序上的异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能够感受并鉴赏诗歌中浪漫主义风格的独特魅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和艺术感知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浪漫主义风格的独特表现,特别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意境来描绘音乐的艺术手法。
(2)掌握诗歌中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理解如何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
(3)比较《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理解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和内容侧重上的差异。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演示文稿和听到音频材料,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2)《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诗歌的完整文本以及必要的背景信息,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音乐素材:箜篌演奏音频。通过播放箜篌演奏的音频,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加深对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的美妙可以穿越时空,触动人心。古文中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庐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等词句都生动地描绘了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中唐诗人李贺在其名作《李凭箜篌引》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音乐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也将一起走进这首诗的美妙世界。
(教师展示几则与音乐相关的成语和古文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李贺是唐代宗室后裔,但到他那一代家道已经衰落。其父李晋肃只是边疆小县令。由于被指控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贺的一生仕途坎坷,只做过一名九品奉礼郎,不久便辞官回乡,在27岁时早逝。尽管如此,他在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华横溢的一面,可惜未能得到施展。他的诗歌风格凄美诡异,被称为“诗鬼”。这首《李凭箜篌引》正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之一。
(教师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
2.题目解析
李凭:他是唐朝著名的宫廷乐师,以弹奏箜篌闻名一时,受到众多王侯将相的追捧。
箜篌:一种源自西域的传统弦乐器,有多种类型,李凭擅长的是竖箜篌。
引:古代曲调的一种形式,通常指乐章的开始部分。
(引导学生熟悉题目中的关键词汇,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初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初次接触这首诗时,我们应先从语音和节奏入手,感受其中蕴含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全诗,注意字音准确。
老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仔细体会诗歌的情感波动。
朗读指导:
空山凝云——语速可稍快些,声音高昂;
颓不流——放慢速度,营造出沉浸感;
江娥素女——语气柔和,语调下抑;
昆山玉碎——语速稍快,重读“碎”,强调破碎之美;
凤凰叫——发音轻柔,语速适中;
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香兰笑——欢快明亮,重读“笑”字;
石破天惊——重读“破”和“惊”,传递强烈的冲击感;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语速加快,重读动词部分,增强动感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段朗读练习,并适时给予反馈建议,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四、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任务一】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
【任务导引】
李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音乐所带来的奇妙感受。清朝学者方扶南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赞誉为“摹写声音至文”。
【任务设计】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本次音乐会的相关信息:
演奏者:李凭
乐器:箜篌
时间:高秋
地点:京城长安
(教师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到这些关键元素吗?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参与回答。)
参加此次演出的不仅是诗人本人,还有许多其他听众,请列出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听到演奏后的反应。
听众的身份
听后反应
1.湘妃江娥
悲伤哭泣
2.月宫仙子素女
表情忧郁
3.天神紫皇
深深打动
4.创世女神女娲
全神贯注
5.神妪成夫人
虚心讨教
6.水中的老鱼瘦蛟
跳跃舞蹈
7.伐桂使者吴刚
整晚未眠
8.月宫玉兔
如痴如醉
9.凝聚于空山之上的云朵
停止漂浮
10.居住在十二门内的市民
冷而不觉
总结: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
你觉得李凭的表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