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系列课件课标要求: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考点扫描:近三年高考考点梳理考点要求考题统计命题热点春秋战国:1.经济发展和政治;2.变动变法运动;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2024全国新课标:春秋战国道家思想全国甲:春秋争霸广东: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变化江苏: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秦遗址研究安徽:先秦礼乐变化重庆: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浙江:战国秦国水利工程山东:春秋战国社会秩序变化北京:春秋战国儒家思想浙江:老子思想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命题关键词:礼崩乐坏、社会转型、列国纷争、三家分晋、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变法改革、铁犁牛耕、郡县制、官僚政治、军功爵制、工商食官、铜铸货币、百家争鸣、“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尚贤”、以人为本、社会大变革、天人合一、崇德尚贤、德法之争等。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023全国乙卷:战国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全国甲卷:孔子思想主张的目的全国新课标:荀子与法思想的共同点江苏:春秋政治秩序的变化海南:战国社会转型原因重庆:百家争鸣代表的阶层利益浙江:孔子思想2022全国甲卷: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土地私有制辽宁:百家争鸣山东:百家争鸣浙江(6):百家争鸣湖北: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湖南:百家争鸣
总体概览:时空线索与阶段特征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出现,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思想活跃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视;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社会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时空线索
一、经济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进步的表现2、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时期与生产方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夏商周):石器锄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国有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种形式: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所(私)有制;③农民土地所(私)有制。3、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产生,逐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4、水利设施: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农业发展。【知识拓展】土地私有制确立:(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直接原因:各诸侯国的变法与改革。(2)确立过程:①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3)特点:①土地性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或转让。②发展趋势: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不断萎缩,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4)影响:①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②易出现土地兼并。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回顾】小农经济1、概念: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特点:①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稳定性);③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落后性);④负担沉重,抗灾能力差(脆弱性);⑤形成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保守性)。3、评价:积极方面: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②为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奠定基础;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概念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