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实验学校高中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史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宗法制
C.春秋的诸侯争霸 D.秦朝的郡县制
3.图8为汉武帝后期至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示意图,该图表明汉代
图8
①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实行内外朝制度③王国问题依然存在④县级单位形式多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由此说明()
A.中央大臣相互配合 B.中央大臣相互牵制
C.中央大臣定夺军政大事 D.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5.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
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B.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
C.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
6.《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内服制度????D.联姻结盟
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B.“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C.“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8.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那一个国家的法。”中国有学者认为:“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
A.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B.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C.波及到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D.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9、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10.“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11.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2.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13.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建国初期“一边倒”、五十年代中期“一大片”、七十年代“一条线”、改革开放以来“无敌国外交”。其中“一条线”形成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