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文件大小:28.1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6.13千字
文档摘要

惠州中学2023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答案

1.A【解析】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可知,人们只对“质”有不同的理解。

2.C【解析】A选项,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B选项,“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错,刘勰重视“文质”辩证统一关系是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得到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D选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言语为内涵”和“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

便是‘文质彬彬’”可知,二者观点相同。

3.B【解析】A选项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表述。B选项是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和关系的表述。C选项是对诗歌意趣特点的表述。D选项是强调内容的重要作用,属于重质轻文的观点。

4.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②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

(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C【解析】“主要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使父亲的遭遇显得更加曲折离奇”分析错误,文中设置父亲被打的情节,主要的不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而是推动情节发展,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改变草原现状。

7.A【解析】“桑杰坚决不肯接受,是出于其重情重义”理解片面。桑杰坚决不肯接受股份,可能有重情重义的因素,但也包含他自己所说的“我自己不信任自己”的因素。

8.①都表现出听者对于父亲决定的意外和敬佩;(2分)②都侧面衬托出父亲的担当和勇气。(2分)

9.①拼命硬干的人:父亲即使挨打也不退缩,主动承担责任并顶着压力解决问题,体现了他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为民请命的人:父亲通过创办学校、医院和沁多贸易等行动,以及主动担负更大责任来解决牧区面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他为民众谋福利的精神。③舍身求法的人:父亲愿意承受个人的身体伤害,放弃个人利益,甚至甘愿当替罪羊,以解决草原沙化的问题,显示了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牺牲精神。(每点2分)

10.CFI【解析】原文标点为: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11.C【解析】A项,都是介词,解释为“把”。B项,前者是“蹈行,践履”的意思,后者是“凭借”的意思。C项,前者是“谦让”的意思,后者是“推辞,拒绝”的意思。D项,前者是“几个”的意思,后者是“屡次”的意思。

12.D【解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错,孟之反与管叔没有自我贬损,不能说明君子的自我贬损会获得益处。

13.(1)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因此能得到长久。(“自见”“自伐”“长”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险德”“信”“讼”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

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每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显露,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