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浅谈身体素质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
文件大小:16.6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56千字
文档摘要

浅谈身体素质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课改的目的是如何优化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改变学生上课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抓住学生的运动心理,研究好本模块教材,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和切入方式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这几年我从事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顺利将身体素质以课课练的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既完成了学习目标又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现总结如下:

首先,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第一位同学为该小组组长,并负责器材的分发与收集、领取与发放,值日工作依次进行;将乒乓球桌编号分配给各小组实行定点、定人、定量进行分组,便于管理与展开激励机制。

其次,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特点。将乒乓球模块教学分为相关联与相延续的两个片段部分,每段侧重不同:第一阶段以基础练习为主,强化专项素质的练习,弱化专项技术;乒乓球技术以基础知识、基本姿势、握拍、挥拍与简单发球的方法、移动意识的培养;第二阶段主要以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比赛为主;实际教学中是先在宽松友好的氛围下完成小组内部排名,排名产生之后进行分组交流,交流过程要求梯度晋级并记下交手记录,交手记录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学过程重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的平衡发展,以素质带动技术的提高;以优带弱加强交流;点面结合平衡发展。抓住学生运动与求知心理有的放矢。该年龄段学生特点是竞争意识强,能主动参与学习,善于用脑积极交流都想尽快实践参与互动,考虑到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对于初学阶段运动强度小同时场地比较紧张的特点,对于第一阶段本人采用的是分组分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适当分块处理,首先给学生预设了一道素质门槛,要求身体素质必须达标,采用以测代练,主动申请考核的方式,过关以后才能进行乒乓球运动的后续练习。

最后,是分析教材与技术特点。随着模块教学的深入,教与学间矛盾日益呈现,经过多次模块自主选项之后,每一模块的学生中出现不同程度同修的现象。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合理又不失科学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手段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尤其基本的素质跑、跳、投能力相当薄弱令人堪忧,同时虽然是项目进行了有效的集中,但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乒乓球运动以脚下灵活移动见长,辅以身体的协同用力,做到眼随手动,人球合一的境界。

一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充分利用场地标线,设计与安排练习,由浅入深,逐渐达到预期,并使之养成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思想灌输,最终达到主动参与锻炼的习惯。比如:

1、400米跑练习我在第一节课,首先介绍400米跑的特点:介于有氧域与无氧域之间是速度与耐力的高度综合,在能力方面要求极高;其次,400米跑的关键就是在临界点的选择与调节能力即如何快速恢复的能力;教学中将理论原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数值运用加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对比,最终掌握400米跑的方法轻松达标。

2、三线的快速移动,教学的重点就是重心的控制、同侧脚内侧的用力角度的选择与用力的时机的把握。先把动作的原理与关键讲述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练习与体会了。

悟通了原理体验了动作紧接着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考试过关,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教学的体验更加关心体育后进学生的基础学习,对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主要让他们协助我的工作做示范、结对子综合培养他们的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

二、教学环节优化,进行分层教学

1、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制定学生分类不同的目标,对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体育骨干作用,自主安排团结协作为主的活动,让其互相提要求同进步。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以游戏为主方式激发培养掌握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课多以趣味性的游戏,将已学基本动作由浅入深导入课堂中,难重点的讲解应兼顾不同学习能力同学,但也要激发高水平的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技能、技巧及身体练习时,活动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低程度的学生能回答能轻松参与,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既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也为“提优”和“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生尽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综合应用所学的技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