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校长的五个层次
校长,这个词最初出现在秦汉时期,是指下级军官,而后经演化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他的职责主要是综理全校的校务,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相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可以用“兵头将尾”来形容这个身份。至于校长的层次我不敢妄加定论,只是从担任校长后对于校长这个职位在政治思想、品行修养、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在2005年10月参加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举办的“荆门市第三期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学习中,教育管理专家陈孝彬根据美国学者奈德·赫曼提出的人脑四大象限模型,分析概括了校长的四种类型,即理智型校长、感情型校长、事务型校长和想象力型校长。理智型校长是大脑的左上脑占优势,具有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但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感情型的校长是大脑的右下脑占优势,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特点,但对自己和对别人要求都不严格;想象力型校长是大脑的右上脑占优势,具有哲学家或诗人的气质和风度,但情绪都不稳定,有时爱发脾气;事务型校长是大脑的左下脑占优势,他更像管家,缺乏领导者的风度。这四种类型的校长是四个极端的典型,各有优缺点。对于我们大多数校长来说不是单纯的一种类型,而是综合型的,也就是这四种类型中都有一部分。不过,其中每个人必有一个是主导的,构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在构成自己管理特点的过程中,我对校长进行了分层,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校长的第一层次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当前从我国校长的职业发展路径来看,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校长,往往是因为教学出色,教学成果丰硕才会出现“教而优则仕”。所以我认为校长的第一层次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好老师。即使走上了校长岗位我们仍然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什么,对什么事物感兴趣等等,一是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让我们对孩子的发展制定可行的方向。在了解学生的同时,校长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二、校长的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的好朋友。
校长应该是教师的好朋友,在教学管理中只有用教学来管理教学才符合逻辑。如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就很有可能导致干群矛盾,管理起来不得要领。校长只有当教学的内行,才有威信,表扬、批评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教学为主线的管理模式,再和管理学校经验结合起来,学校的发展才会更加科学、和谐而有后劲。不论是在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教研活动上的研究,还是教学工作中的落实,处处都有校长的身影,完全能够防止工作不落实、拖泥带水、打折扣等。这样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与干群处在同一战壕,零距离地拉近了领导与同志的关系,也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教学观察,校长的话才能讲到要点子上,才有分量。让教师们信服你,支持你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
一种境界。敢于挑担,对下属不仅是一种呵护,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敢于担责,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赢得教师的拥戴。
四、校长的第四个层面是学校的领导者。
校长要领导学校,而非管理学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应引领学校的教育思想,经营学校的先进文化,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校长要以自己人格魅力、渊博学识积极影响学校教师,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领悟,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以对教育的热爱、执著引领学校发展。
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有怒不形、遇喜不亢、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中和为贵、清淡致远。什么时候顺情理,什么时候顺事理,该理智的时候理智,该动情的时候动情,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偏左,何时偏右,校长都应把握好。这样,校长才会对学校形成积极的影响。校长用人特别重要,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力。
引领学校发展的校长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他们有足够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
领导学校就要设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领导学校发展。共同愿景领导,强调学校每个个体在团队中的能动作用,发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校各种元素在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互动,从而爆发强大的生产力。校长要重视激励。信仰激励,让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前景,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事业激励,为教师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
领导学校就要经营先进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对学校里人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或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其主要指学校通过相对稳定的管理和教学所形成的,对全体师生的态度、思维及活动方式具有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校长应致力于在学校建立一种崇尚变革的文化。唯有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