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历史汇编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4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晋代诗人左思针对当时某一制度的弊端赋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下列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有(???)
①左思比较客观的指出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②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③诗歌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史料价值
④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024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据此判断(???)
A.上计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 B.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C.汉代通过考满和考察落实上计制度 D.丞相和御史大夫不得参与上计考核
3.(2024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明洪武十七年(1384)颁《科举程式》考试内容乡、会试相同,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策问主要由两位主考官所拟。以上规定说明(???)
A.取仕关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测试范围被圈定在程朱理学
C.以法为教着重培养文吏书生 D.科举考试尚未以八股文为主
4.(2024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苏州、杭州等地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此现象表明(???)
A.应举范围扩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B.科举已成为唐朝官员选拔的主渠道
C.在省城举行的会试中已实行南北卷 D.世家大族仍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5.(2023北京顺义高二下期末)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①确立儒学正统地位②选拔了大量人才
③促进商业飞速发展④有利于国家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23北京昌平高二下期末)唐朝时,中下级官员考核,每年一次,评定当年为政优劣,称小考;三或四年综合任期内政绩进行总体鉴定,称大考。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善”属于德行方面对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最”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职责对有关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综合善、最定等第,确定官员升降。这反映了唐朝官员考核(???)
A.内容十分苛刻 B.体系比较完备 C.执行非常严格 D.形式灵活多样
7.(2022北京海淀高二下期末)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
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
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2022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游历欧美后却说:“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其“科举观”改变是因为他关注到(???)
①清末新政改善了科举制的弊端????②皇帝的选官和用人权得到加强
③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借鉴科举????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题
9.(2022北京海淀高二下期末)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中,北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魏控制区域由草原牧地到中原农垦的州郡,统治范围逐步扩大。由于政权脱胎于部落联盟,地方官员多为征战有功的拓跋武人,“官无禄力,唯取给于民”,贪污之风盛行。北魏初期监察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官员,监察内容主要为官员廉政,及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的成绩。孝文帝亲政后,监察制度更加完备。从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乃至地方属官,都要接受中央统一监察。这些官员依据政绩分为七等,上等可以得到升职、赏赐财物等奖励,下等或削禄,或降职,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励官员勤于政事。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述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北魏监察制度建立、发展状况及其背景。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晋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左思认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可知其批判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认为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②正确;以诗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