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控制
;一、生产性粉尘的概念和来源
粉尘:能够长时间呈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二、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1.按粉尘组成成分的化学特性和含量多少分类
(1)无机性粉尘
(2)有机性粉尘
(3)混合型粉尘;2.按粉尘颗粒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分类
(1)飘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
(2)降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μm,在重力作用下容易降落的颗粒状物质。;3.从卫生学角度,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沉积部位的不同
分类。
(1)非吸入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μm的粒子
(2)可吸入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5μm的粒子
(3)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的粒子;三、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粉尘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2)眼睛
(3)皮肤;2.粉尘危害的表现形式
(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粉尘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包括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炎症和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
;2.粉尘危害的表现形式
(2)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可导致呼吸道抵御功能下降。皮肤长期接触粉尘可导致阻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2.粉尘危害的表现形式
(3)中毒作用
含有有毒物质的粉尘,如含铅、砷、锰等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后,会导致机体中毒。;3.典型的尘肺病—矽肺
矽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高浓度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3.典型的尘肺病—矽肺;四、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
1、预防粉尘危害防护管理原则
(1)一级预防:综合防尘、定期检测、健康检查、宣传教育、加强维护;
(2)二级预防:建立专门的防尘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新接尘员工健康检查、在岗接尘员工定期检查和及时调岗;
(3)三级预防:对已经确诊为尘肺病的员工,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合理治疗,保证患者享受合理的社会保险待遇。;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工程,革新生产设备。
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措施,
如使用遥控操纵控制、隔室监控等。;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2)湿式作业
;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3)通风除尘措施
机械式除尘器
过滤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4)个体防护措施;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5)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就业前及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2.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6)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项目二工业毒物的危害与控制
;一、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
职业中毒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和中毒。;二、工业毒物按物理状态的分类;三、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1.铅(Pb)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为消化道。
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为主。;2.苯(C6H6)
生产过程中的苯主要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经皮肤仅能进入少量。
急性苯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引起,初期有粘膜刺激,随后可出现兴奋或酒醉状态以及头痛、头晕等现象。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导致神精衰弱综合症。;3.硫化氢(H2S)
硫化氢是毒性比较剧烈的窒息性毒物,工业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浓度低时,硫化氢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
硫化氢对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毒性作用,患者可在数秒钟内停止呼吸而死亡。;4.氯(Cl2)
氯其主要损害上呼吸道及支气管的粘膜,可导致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吸入高浓度氯气时,可作用于肺泡引起肺水肿。;四、防毒的基本措施
1.防毒技术措施
(1)预防措施
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
改革工艺
保证生产过程的密闭
隔离操作
;(2)净化回收
①通风排毒
局部排风是把有毒物质从发生源直接抽出去,然后净化回收
全面通风是用新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