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高效设置与管理实践探索
【摘要】“双减”政策针对作业设置,明确提出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要求,本文将从追溯源头,对“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正确认知;以生为本,“双减”背景下作业的精心管理;明确体系,“双减”背景下作业的优化设计;多维并举,“双减”背景下作业的综合运用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强化语文作业的协同管理。
【关键词】语文作业高效设置实践探索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双减”政策针对作业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小学语文学科,该如何强化作业的协同管理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双减”政策要求、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追溯源头,“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正确认知
什么是作业?作业在语文学习中承担着怎样的作用?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教师不能理清作业的本质,始终以片面性、肤浅性的认知来面对作业,将始终无法走出作业单一、机械、无序的状态。只有追溯源头,正确认识“双减”政策下的作业本质,才能为语文作业的协同管理奠定基础。
(一)“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反馈教学的高效通道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双减”政策下,高效、优质的作业可以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和反思自身的教学,为切实完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供第一手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助推教学整体效果的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是师生教与学的延续
作业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双减”政策下,要求学生用更少的时间,获取更高效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资源与平台。课后作业的設置,便成了学生迁移运用课内所学的实践性通道。
(三)“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是素养裂变的载体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作业所承载的教学效能就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只有真正明确作业的意义,尤其是基于“双减”政策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后续的优化设置、精心管理等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二、以生为本,“双减”背景下作业的精心管理
“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语文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也需要积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完成作业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热情,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一)作业的管理就需要从设计分层作业入手,以体现作业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原始经验、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生活阅历,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果语文作业设计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要求、相同的方式,那么学生则无法从现有作业中得到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将形同虚设,“双减”政策之于学习的变革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分层作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主,要求学生把单元中的几首现代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自己的感情,并自主收集教材外的现代诗歌,运用学习中所积累的方法展开诵读;对于能力处于中游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性活动,组织班级诗歌朗诵会,以更好地把握现代诗歌格式自由、想象丰富、情感真挚的特点,并试着制作自己的现代诗歌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在前面两项作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尝试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争做“现代小诗人”,并将自己创作的诗歌,与收集来的诗歌,编入自己的诗歌集中。
(二)作业的管理要从教师的评价和批改入手,要体现点拨和引领效能
“双减”政策落实以来,作业评改作为管理维度的重要一环,更需要凸显出点拨的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将“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落实到位。以教学现代诗《绿》为例,诗人为了展现浓郁的绿无处不在,将原本不是“绿”的景物,也赋予了“绿”的气息。在作业设置中,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诗句,想象生活中哪些事物也是“绿”的,旨在通过课后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句式,并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对于这一项作业的评改,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完成作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指导。如有的学生选择了树叶也是绿的,草丛也是绿的——虽然是客观事实,却违背了诗人的表达用意,诗人正是借助原本不“绿”的事物,在“绿”的笼罩下变身为“绿”,以更好地展现“绿”无处不在的浓郁特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领,避免作业批阅的功利化,积极树立推动学生终身发展的意识,才能将“双减”政策下的作业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三、明确体系,“双减”背景下作业的优化设计
传统语文作业的设置避免不了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等,这也成了语文作业在协同管理层面挥之不去的阴影。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日渐消退,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