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猜想(四)??得名实之理
题目:
生活中,有人在乎“名”,有人在乎“实”,有人期待“名”“实”得兼。
你怎么理解“名”“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
一、命题意图:
“名”“实”(名称、概念与实在、本质)关系及探讨,是深刻影响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一个重大问题,既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及开拓,对人类理解世界、构建知识、组织社会和塑造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名”与“实”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在特定情境中存在相对性,所以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思考“名”“实”关系,是人认识自我的一部分;理解“名”“实”关系,促进人的身份觉醒。
从写作空间看,思考并阐释“名”“实”关系,空间极大。
二、写作方向
1.认知
“名”是用来指称、分类和理解世界(“实”)的工具。
“实”是“名”所指称的对象。
“命名”体现对世界的理解。
如我们古人将自己的国家叫“中国”,是因为古人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的旗帜,具有高于周边其他国家的文明,这样的文明具有最大的召唤力与征服力。
“命名”之前的世界是“无”或者说“一”,“命名”之后的世界是“有”或者说“多”。
“命名”也可以说是对世界的“发现”。
人类向前的历史,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史。
科学向前的历史,就是对世界的科学发现史。
2.行为
王安石的名篇《答司马谏议书》,就讲一个理——名实之理:“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只说一点:自己受命于人主,有相之名,就要行相之事,而有相之实。换言之,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因此,司马光指其侵官、生事、佂征、拒谏,与实不符。这不符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与王安石所司职之名不符,二层是与王安石变法所行之事不符。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活在“名”“实”关系中。
其实,所有有身份觉醒的人,都是活在“名”“实”关系的觉醒中的。
我们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强调自己的某一个职位,强调自己的某一个角色,背后就是觉醒到这些“名”后面所具之实,并使认为名实相符。
3.思辨
名是否能准确地反映、指代和把握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本质,是思辨的关键。
反思“名实不符”现象的普遍存在,是本题的关要。
实变名不变:时代改了,事物变了,名称却未变。
如“中国”这一名称。我们知道,从可视范围的角度看,在汉唐时期,“中国”可视为世界的中心。所以至少在唐之后,“中国”这一名称就与实不相符了。我们今天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发达国家,更不是最发达国家,但我们仍以“中国”指称自己的国家,这是历史的沿袭。从名实关系看,这个名称早已是名不符实了。
我特别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可以说,我们可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是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可视世界中具有最大的召唤力与征服力!
欺世盗名:故意用不恰当的名称来混淆是非、掩盖真相或谋取私利。
这个成语来自西晋王衍清高伪装的史实。
欺世盗名最常见的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人与事极普遍,古今中外,太多太多。
言与义违: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概括性可能导致无法精确描述复杂的实在。
这是从语言表义的客观事实角度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欲辨忘言”“说出来是第二义”,说的都是这个理。
言不及义:人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全面、不准确,导致赋予的名称不恰当。
这是从人类认知的客观事实角度看。这样的事实极多。
世界没有边际,认识永无穷期。
由上可见,“修辞立其诚”何其艰难。
所以“名”与“实”是否相称,是永远值得人们警觉的。尤其在给自己和他人赋“名”时,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