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是由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中的“道”和“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局限性,有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老子说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是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去“悟”道,心存善念悟大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要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才没有怨恨,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凶,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什么也不管,而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碌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有为才会有有为。老子在第十一章说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万物。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的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一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得见的,而无为是道,好像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段经典语录:“我们真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吗?如果你有了大房子,你会想要好车,你有了好车后会想要美女,你有了美女后会想要地位,你有了地位后会想要名气,你有了名气后会想要权力,你有了权力后会想要荣誉,你有了荣誉后又会想要名垂千古。那么你看到了,你满意了,你都得到了,你会满意的决定自己死掉?恐怕不会睡知道你又想起什么来了。那些你是真的得到了,但是你不会就此罢手,你会无穷的想要更多,但是那些是你真的需要的吗?不见得吧!”在这诱惑颇多的社会,我们许多人马不停蹄地追求功名利禄,在想生活不停地索取,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就是所谓的有为吗?其实不然吧。老子讲的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娇,持之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
“无为”即“有为”,我们不应过分强求,顺应规律,秉承自己的初心,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