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道德经读后感 (2).docx
文件大小:13.3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48千字
文档摘要

道德经读后感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都只是我们人类对于某种关系和情感认识的存在,而非事实本身,事实本身与对事实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两者是严格区分的,事实本身就是“自然”,就是“天道”,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反应,就是“人为”,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当人对某种东西“喜欢”的程度越高的时候,因此带来的“烦恼”程度同时相应越高,一体两面,喜欢伴随着烦恼。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每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这是老子道家的思维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固定的思维习惯及僵化的思维模式。接下来,老子用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六个排比句来说明我们使用的名词和和概念具有相当的局限和相对性,这些名词和和概念都不是真实恒定的存在,而只是取决于人类的主观判断,根据人心的不同,可以变出千万种花样,比如我们评论男人,可以说他比较高,比较黑,比较聪明,比较瘦,比较灵敏,比较善良,比较孝顺,简直有无数个角度啊!把这种多角度的认知方法,破除固定僵化思维的高度智慧,转用于“圣人”对国家治理原则方法论演绎,就是“无为”“无言”的道家至高无上,高度灵活和多角度多思维层次的管理境界。对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来说,就不会随便乱说话,乱下结论,乱做事。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名夺利、待人诚信、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我们处事都有借鉴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至死不相往来,我们要抛弃。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