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3-4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先秦文学:先秦诗歌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诗经》和屈原生平、“楚辞”的特点。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国家一统、民族团结和“家国情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能深刻体会作品的主旨内涵。
学习特点
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经》、《楚辞》“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能够熟练诵读课文,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在节奏和情感含蕴。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通过《诗经》诗歌意象和屈原等爱国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其树立大国自信、文化自信和新时代勇于进取、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教学重点及突破
学会“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古今词义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诗经》的意蕴之美,学习屈原刚正不阿、坚守节操的高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视频片段《东周列国志·晏子相齐》。以晏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引入课程。
2.任务解析
(1)明确主题: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在发展中一脉相承。
(2)启发思考:晏子这段话,使用了诗歌中的哪种表现手法?
3.《诗经》概况
学习《诗经》六义,简介《诗经》“风雅颂”题材范围、“赋比兴”表现手法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深远影响。
(1)名称
春秋时称《诗经》为《诗》或“《诗三百》”。《诗经》之名,始见于西汉,汉儒崇《诗》为经,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间的305篇歌谣。
(2)作者
现在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3)产生的地域
《诗经》中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涉及到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北部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也就是黄河、长江、渭水、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4)分类
依据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国风,地方民歌。160篇——人民(原生态)。
雅:宫廷音乐。105篇——文人(高雅)。
颂:祭祀音乐。40篇——贵族(美声)。
按表达方式不同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4.屈原和《橘颂》
了解屈原生平和楚辞发展的时代特色。学习《橘颂》的创作背景和橘树的人文精神内涵。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启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楚辞》:战国时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是南方的楚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橘颂》: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