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 教案 第7-8节 汉代文学:《史记》.docx
文件大小:23.6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22千字
文档摘要

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7-8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汉代文学:《史记》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史记》和司马迁生平、《垓下之围》的内容。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司马迁正直高尚、志向高远、坚忍不拔、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忍辱负重的优秀精神品质,能深刻体会作品的主旨内涵。

学习特点

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习以《垓下之围》的《史记》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表现手法。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古代文言文写作手法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文章主旨。能够熟练诵读课文,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在的情感含蕴。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史记》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将有限的生命价值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将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不朽的标准,即通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道德建树、“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社会贡献、“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思想文化创新,使个体载入史册获得永恒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及突破

学会“详略结合”的叙事手和复杂多重人物刻画方式法。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古今词义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垓下之围》的悲剧之美,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用于喘息的精神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思考:

(1)司马迁生平遭遇与《史记》成书的关系。

(2)性格决定命运。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视频片段《司马迁》。以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入课程。

2.任务解析

(1)思考:通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2)引入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出发点的思政教育。

3.司马迁生平

了解司马迁生平经历,讲解司马迁人生遭遇与《史记》成书的关系和对《史记》写作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1)生平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2)《史记》的内容及分类

分类: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主要内容:

八书:专门论述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具体领域。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十二本纪:按帝王时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

三十世家:分述“辅拂(弼)股肱”之臣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

七十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3)《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书的先河。它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史学著作,结构严密,体制完整,其以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建立了中国历史的正统观念。

中国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体例,《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4.《史记》概述

学习《史记》的体例、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以及在文学领域的杰出地位和影响。

5.学习课文《垓下之围》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预习任务提出疑问。教师答疑解惑。

小结:项羽的人物性格

我们领略到了项羽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东城快战中以一当百的勇猛无敌;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知耻重义的浩然正气。他既刚烈如火有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的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二)讨论与考核评价

1.结合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