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11-12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建安文学”的概况、“三曹”的生平和代表作以及《垓典论》论文的内容。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精神特点,能深刻体会作品的主旨内涵。
学习特点
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蒿里行》等诗歌了解汉末魏初社会状况。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古代文言文写作手法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文章主旨。能够熟练诵读课文,在体会作者的文学理论观。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建安文学”时期所体现的乱世中文人的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建安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直面挫折的坚强意志,以及悯时伤乱的人文情怀对激发青年学生直面现实、珍视生命价值、奋发图强,培养民族自信心,重塑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及突破
学习“建安文学”中俊爽刚健、积极向上的文学风格,了解曹氏父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区别和对文坛的贡献。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蒿里行》,引导学生认识建安诗歌作品,了解曹操对汉末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百姓生命生活的人文关怀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之“曹操赋诗”。以《三国志》中对曹操的极高评价为线索引入课程。
2.任务解析
(1)思考:为什么建安时期会产生文学的兴盛?
(2)以建安时期的社会背景为出发点,结合曹操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决心入手,引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思政教育。
3.“建安文学”概况
了解“建安文学”兴起的原因和背景、“邺下文人”集团代表和建安时期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1)建安和正始文学
“三曹”:
曹操: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薤露行》、《蒿里行》。
曹丕:《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擅长散文,著有《典论》。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权力的争夺,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4)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也称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出自钟嵘《诗品序》,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朴素的言辞,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统一天下的志向,诗歌情调慷慨激昂,感情炽热充沛,语言朴素清新刚健,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较完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后代文学家创作的典范。
4.了解“三曹”代表作
学习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主要作品《蒿里行》《燕歌行》《七哀诗》等,通过“三曹”的代表诗作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建安风骨”。
曹操:建安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