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 教案 第19-20节 唐代文学:李白、杜甫.docx
文件大小:26.9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99千字
文档摘要

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19-20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唐代文学:李白、杜甫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盛唐诗人代表李白、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部分学生可以背诵李白的很多诗篇。

认知实践特点

学生能理解唐诗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理解诗歌主旨,体会作品主题精神。

学习特点

学生普遍喜欢唐代诗歌,不仅喜爱朗诵,很多学生积极背诵,特别是女生在诵读方面掌握技巧更好,男生对于盛唐诗歌的理解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学生能理解唐诗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理解诗歌主旨,体会作品主题精神。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素质目标:通过讲授和小组讨论交流,带领学生了解盛唐两大诗歌流派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理解盛唐诗歌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学习盛唐诗歌,深切领会“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突破

通过对李白生平及其代表诗歌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李白所具有的深厚的学养,非凡的天赋,宏远的理想,空前的自信,狂傲的气质,不懈的追求,他勇于冲破一切阻碍,不达目的不罢休,奋斗一生不停息的精神境界。通过对杜甫生平及其代表诗歌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志向不展,却始终胸怀国事、心系苍生,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宏伟抱负注入笔端,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国家命运同步,这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人风骨。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介绍盛唐诗人及他们的作品,以“自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唐朝社会的强大及带给人们的巨大自信,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承载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短视频视频《杜甫》(或《李白的一生》)导入课程。

2.任务解析

(1)思考:李白在盛唐诗坛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2)谈谈你对杜甫及其作品的了解。

3.李白、杜甫的生平

(1)李白生平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又称“李翰林”,还有“诗仙”之称。

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琢。”

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江南之行。《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扬州——苏

州——荆门——武昌。

一进长安(公元735年):《蜀道难》。

二进长安(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翰林供奉。《清平调》。

再次远游:《行路难》。

要点:结合李白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讲授李白生平,重点讲授李白人生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转折点。李白的诗歌是和大唐盛世的时代相融的,引导学生由学习李白纵情讴歌盛唐,转向为我们伟大祖国在新时代的创造力而放声高歌。

(2)杜甫生平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字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他的诗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人们称之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漫游吴越一带,科举失败。《望岳》

天宝五年—天宝十四年:困守长安,穷苦潦倒,创作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兵车行》。

公元756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最盛):创作成就最高。授左拾遗,被贬,永别长安。《春望》《三吏》《三别》。

公元760年—公元770年(成都):《春夜喜雨》《旅夜抒怀》《江南逢李龟年》。

结合杜甫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讲授杜甫生平,引导学生理解在杜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