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名:从皇家陪都到多元文化共
生的见证》
*承德市地名考,是一部镌刻在燕北山水间的历史长卷,每一处地名都承载着民族交融的记
忆、王朝兴衰的脉络。以下从名称溯源、政区演变、文化符号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名称溯源:从热河上营到皇家陪都
1733“”“
承德之名始于雍正十一年(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澎湃新闻)。其前身热
河”,因武烈河冬季不结冰、蒸气升腾如热汤而得名,最早见于《辽史》记载的“热河行宫”。
1703“”
康熙四十二年(年)肇建避暑山庄后,此地从仅有几十户的热河上营,逐步发展为清
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抖音百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格为承德府,辖一州五县,
成为连接中原与蒙古高原的枢纽(抖音百科)。
二、政区地名:山川形胜与民族记忆的交织
(一)市辖区:地理标识与历史印记
1.双桥区:因1980年合并虹桥、翠桥两区得名,双桥分别指避暑山庄德汇门内外的两座古
“”“”“”
桥,象征着双桥烟雨的意境(澎湃新闻)。区内的佟山高庙等地名,记录着满族佟
佳氏、蒙古族喀喇沁部的历史足迹。
2.“”“”“”
双滦区:双指双塔山(辽代石塔子),滦指滦河,是清代蒙古贡道与中原商路的交
汇点。境内喀喇河屯(蒙语黑色的河)曾为康熙北巡驻跸之地,现存喀喇河屯行宫遗“”“”
址(澎湃新闻)。
3.鹰手营子矿区:乾隆年间,清东陵四户李姓鹰手在此猎取山鸡作祭品,形成村落鹰手“”“
营子”。1956年设区,是承德唯一以满族鹰猎文化命名的政区。
(二)县域地名:多民族语言的活化石
1.“”“”“”“”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木兰围场为满汉合璧之名,木兰为满语哨鹿,围场即皇
1681“”
家猎苑。康熙二十年(年)设木兰围场,每年举行秋狝大典,现存七十二围遗址
(抖音百科)。
2.丰宁满族自治县:取丰芜康宁之意,源自县境两处蒙语地名:济尔哈朗图(水草丰美)“”
与阿穆呼朗图(安宁康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县时,将这两个蒙语词汇融合为
汉语雅称(曼珠沙华1216)。
1
3.宽城满族自治县:因“元设宽河驿、明筑宽河城”得名,宽河(今瀑河)为古代交通要道。
明代在此设宽河千户所,清代属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250余年(宽城满族自治县
人民政府)。
4.滦平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取“滦水无患,民得平安”之意设县,境内“巴克什营”
(满语“学者”)、“什巴尔台”(蒙语“沼泽地”)等地名,留存着满蒙文化印记(中国承
德)。
三、文化符号:皇家气象与宗教融合的地标
(一)皇家建筑群:政治象征的物化表达
1.避暑山庄:康熙五十年(1711年)定名,取“避暑”与“山庄”之意,既是皇家夏宫,也是
处理边疆事务的政治中心。湖区“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山区“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体
现“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理念(抖音百科)。
2.外八庙:十二座皇家寺庙中,八座由理藩院管理,故称“外八庙”。如普宁寺(1755年建)
纪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普宁”意为天下太平;普陀宗乘之庙(1767年建)仿布达拉宫,
是乾隆六十寿辰时蒙古王公朝贺之所(河北新闻网承德频道)。
(二)军事屯堡:长城文化的活态遗存
1.喜峰口:古称“松亭关”,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建关,现存明代长城、潘家口水库“水下长城”等遗迹。抗日战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