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修道之路从读《道德经》开始.docx
文件大小:13.1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61千字
文档摘要

修道之路从读《道德经》开始

在这里想写一下读了《道德经》后的感受。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言简意丰,不仅涵盖了社会、政治等领域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也不为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日益紧张,有越来越多的人憧憬道家“返璞归真”的境界。因此,《道德经》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愈发重大。如“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成语,都是从《道德经》中来的,这本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激发着我们的灵感,启发着我们的智慧。

对于《道德经》,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初看到的那段话:“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态度就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我们也该好好理解与思考它。比如在人与自然方面,我认为我们就严重违背了这里所讲到的尊重规律。人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大,或许连人类自己都难以想象。当然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但是也仍存在着不友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充分剖析这句话,并把它推广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是《道德经》所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除了对规律的态度,书中还讲到了当今许多人所看重的利益。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如何来“修道”?《道德经》中也提到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则说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道德经》,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道德经》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道德经》,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但是我愿意去尝试,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学习思考这本书中的内容,使自己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