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滦平县地名:历史地理与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pdf
文件大小:278.47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95千字
文档摘要

《滦平县地名:历史地理与文化交融的

百科全书》

*滦平县地处河北省承德市西南部,因濒临滦河且取“滦河无患,人民得平安”之意得名(抖音

百科)。这一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其由来与演变可从以下维度

展开:

一、名称溯源:滦河文明的庇佑

滦平县的命名直接关联滦河。滦河作为华北地区重要水系,自北向南贯穿县域,滋养了这片土

1778“”

地。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清廷将喀喇河屯厅改为滦平县,以滦字彰显滦河的地理

标识意义,“平”字则寄托了对河患平息、民生安宁的祈愿(抖音百科)。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古

代因水得名的传统,也反映了农耕文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调适。“”

二、历史沿革:从白檀到滦平的时空跨越

滦平的历史可追溯至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沟屯后台子遗址出土的石雕女神像印证了早

期人类文明的存在(滦平县人民政府)。汉代设白檀县,作为渔阳郡与右北平郡的交通枢纽,

《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北征乌桓时曾经此道(滦平县人民政府)。辽代成为上京(沈阳)通往

南京(北京)的必经之地,宋辽使节往来频繁,欧阳修、苏辙等文人留下足迹(滦平县人民政

府)。清代建县后,滦平因位于北京至承德的御道上,成为皇帝北巡避暑的重要节点,康熙、

乾隆等四帝往返达230次(滦平县人民政府)。民国时期属热河省,1955年划归河北省,行

政区划历经调整,最终形成今日格局(抖音百科)。

三、地理形胜:山河关隘的命名密码

滦平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滦河与潮河在此交汇,形成两山夹“

一川”的地貌特征(河北新闻网手机版)。境内关隘密布,如古北口、金山岭长城等,成为地

名的重要来源。古北口作为京师锁钥,唐代称北口,金代改称虎北口,后谐音为古北口,其“”

军事地位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金山岭长城沿线的砖垛口、沙岭口

等关隘,名称直接关联长城防御体系,如砖垛口因关口砖石砌筑得名,沙岭口则因地处沙质丘

陵而称。此外,青石梁作为古北口长城抗战的首战地,以地理实体承载了悲壮的历史记忆(澎

湃新闻)。

四、民族交融:满蒙文化的地名印记

1

滦平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满、蒙等少数民族语言深刻影响了地名。巴克什营镇之“巴克什”为

满语,意为“有才能的人”,反映了清代满族对文化精英的尊崇(360个人图书馆)。虎什哈镇

原名“呼什哈”,源自蒙语“黑色核桃”,后因南山形似虎而谐音改今名。五道营子满族乡、付家

店满族乡等6个满族乡的命名,既体现了民族聚居特征,也暗含满语“营子”(村落)的语言

遗存(中国承德)。此外,“章京营子”“嘎尔吐营”等地名中的“章京”“嘎尔吐”均为蒙语译音,

记录了蒙古族的历史活动(中国承德)。

五、文化层积:山戎与御道的双重叙事

山戎文化是滦平地名的重要文化基因。商周至战国时期,山戎民族在此繁衍700余年,境内

发现的山戎墓葬、遗址(如兴州苘子沟墓群)印证了其文明轨迹(滦平县人民政府)。尽管现

代地名中直接以“山戎”命名者较少,但“山戎文化森林公园”“山戎博物馆”等地标,仍彰显着

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滦平县人民政府)。清代御道文化则赋予地名鲜明的皇家色彩,

如兴州行宫、两间房镇等,因帝王驻跸而得名,成为“康乾盛世”的历史见证(滦平县人民政

府)。

六、行政区划:从屯堡到现代的地名嬗变

滦平的地名体系融合了自然地理、军事防御与行政建置多重因素。清代“喀喇河屯”(今滦河

镇)为蒙古语“黑城”之意,曾是热河驻防的重要据点(网易)。民国时期,随着热河省的设

立,滦平成为区域行政中心,下辖的虎什哈、金沟屯等镇名,既保留了满蒙语言特色,也反映

了屯垦戍边的历史(抖音百科)。现代地名如中兴路街道、北山新区等,则体现了城市化进程

中的功能分区与空间重构(抖音百科)。

结语

滦平县地名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地理与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从滦河的自然馈赠到山戎、满蒙等

民族的文明积淀,从长城关隘的军事记忆到御道行宫的皇家气象,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特定的

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地名既是地域认同的符号,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

的文化纽带,持续书写着滦平的人文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