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围场: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地名的演变》.pdf
文件大小:280.37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24千字
文档摘要

《围场: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地名的演

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地名体系,是一部浓缩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史与自然环境变迁史。其

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深刻烙印着皇家猎苑的政治遗产、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以及满、

蒙、汉等民族的文化共生。以下从历史脉络、民族特质、地理基因、文化融合四个维度展开考

述:

一、历史脉络:从皇家猎苑到民族自治的地名嬗变

1681

围场之名,直接源于清代「木兰围场」的设立。康熙二十年(年),清廷以「喀喇沁、

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1.4万平方公里皇家猎苑(河北文旅)。「木兰」为

满语「哨鹿」之意,「围场」则取汉语「围猎场所」,这一满汉合璧的命名,奠定了地名的文

化基调(河北新闻网)。乾隆年间形成的「七十二围」地名体系(如巴彦布尔哈苏台围、图门

索和图围),多源自蒙古语,反映当时疏林草地、草甸广布的生态特征(网易手机网)。

18771912

清末放垦打破了封闭状态。光绪三年(年)设围场厅,民国元年(年)正式建县,

地名体系开始注入农耕文明元素。如「四合永」「裕泰丰」等商号命名的村落,「六号」「二

十九号」等以垦荒编号命名的聚落,以及「烧锅」「炭窑沟」等反映手工业活动的地名,标志

着生产方式转型对地名的重塑。1989年设立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后,地名管理更注重多民族文

化的平衡,如「蓝旗卡伦」「克勒沟」等蒙满语地名得以保留并规范化(抖音百科)。

二、民族特质:满蒙语地名的文化密码

围场现存地名中,约30%带有满蒙语印记,构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系统:

1.蒙古语地名:多与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相关。如「塞罕坝」(蒙语「美丽的高岭」)(传

统史学研究者)、「伊逊河」(「九曲河」)(传统史学研究者)、「萨仁淖」(「月亮

湖」)(传统史学研究者),直观描绘地形水文;「哈里哈」(「红椿之口」)、「哈巴

气」(「狭口」)等则记录游牧迁徙中的地理标识。部分地名通过音转汉化,如「赛罕达

巴汉」简化为「大素汰」,「拜生图」演变为「半山吐」。

2.满语地名:集中体现军事屯垦特征。「新拨」(满语「队」)、「柳拨」等源于清代八旗

驻军的「拨什库」(领催)制度(传统史学研究者);「卡伦」(哨所)系列地名(如蓝

旗卡伦、卡伦后沟),记录着木兰围场的边防体系(传统史学研究者)。部分满语地名与

蒙语融合,如「永安湃」(满语「沙地」)转音为「燕格柏」,成为蒙汉合璧的典型。

1

三、地理基因:自然环境的地名投射

围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带,复杂地貌深刻影响地名生成:

1.地形地貌命名:「棋盘山」「黄土坎」「横河子」等直观描述山体、台地、河谷形态;

「半截塔」「砬子村」等地名,与燕秦长城遗址、辽金古城遗迹形成互文(传统史学研究

者)。

2.水文特征命名:滦河、辽河两大水系孕育「伊玛吐河」(「有野山羊的地方」)(传统史

学研究者)、「吐力根河」等河流名称;「海苏湾子」(蒙语「釜形湾」)、「水泡子」

等则记录湿地景观。

3.生态变迁印记:「哈拉海土」(「有蝎子草」)、「沙利呼」(「有砂碛」)等蒙语地

名,暗示历史上的植被分布与沙地扩张,印证了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性(网易手机

网)。

四、文化融合:多元力量的地名建构

围场地名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活态样本:

1.军事与屯垦:清代「柳条边」体系催生「营房」「拨」等系列地名,如「黄旗营」「大蒙

古拨」等,反映八旗驻军与蒙古部落的协作(传统史学研究者)。光绪年间放垦后,晋冀

移民带来「宝元栈」「兴巨德」等商号地名,形成「闯关东」文化印记。

2.宗教与民俗:「庙宫」「大阁」「天主教堂」等地名,记录着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天主

教的传播轨迹(传统史学研究者);「佛爷道」「御道口」等名称,关联着清代帝王巡幸

的历史记忆。

3.现代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三义永」「四合永」等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地名出现;近年

生态保护政策下,「七星湖」(原名「火泡子」)等旅游地名被重新赋予文化内涵(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