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地名考:从地理印记到文化内
涵》
*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其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理特征。
以下从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全面考述:
一、名称由来:阳水之原的地理印记
阳原之名源于西汉景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56-150年)所置阳原县,取「阳水之原」之意
(张家口档案方志)。「阳」指方位,因县境位于阳水(今虎沟)之北,符合中国古代「山南
水北为阳」的命名传统;「原」则描述地理形态,指代桑干河与阳水交汇形成的冲积平原(抖
音百科)。阳水发源于山西省天镇县,自赵家沟入境后流经西城镇、要家庄乡,最终注入桑干
河,其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成为地名的核心依据(抖音百科)。
二、历史沿革:从安阳邑到阳原县的千年变迁
1.先秦至两汉:战国时期属赵国,称安阳邑,为军事要塞(阳原县人民政府)。西汉置阳原
县、桑干县、东安阳县三县,其中阳原县治位于今东井集镇嘴儿图一带,存续约200年
51
(张家口档案方志)。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年),阳原县撤销,地域并入东安阳县(张
家口阳原县长安网)。
2.魏晋至隋唐:三国魏时置安阳县,属幽州代郡;北魏初仍称安阳县,属代郡(张家口阳原
758
县长安网)。唐代属河东道兴唐府,乾元元年(年)后划归兴唐县(阳原县人民政
府)。
3.983-1012
辽金元明清:辽统和年间(年)置弘州,辖永宁、顺圣二县;金代沿之,属西京
路大同府(张家口阳原县长安网)。元代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明代直属京师宣府(张家
1692
口阳原县长安网)。清康熙三十一年(年)改名为西宁县,属直隶省宣化府(张家口
阳原县长安网)。
4.近现代:1914年,因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内务部将西宁县复名阳原县,沿用至今(张家
口档案方志)。1958年与蔚县合并,1961年恢复建制,现属张家口市(抖音百科)。
三、地理特征:两山夹一川的盆地格局
阳原县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地貌,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形成独
特的地理单元(阳原县人民政府)。境内山区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平均
海拔1100米,最高点2045.9米,最低点778米(阳原县人民政府)。这种地形既塑造了
1
「原」的广阔平坦,也孕育了泥河湾盆地这一古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群(阳原县人民政府)。
泥河湾盆地因桑干河泛滥形成的泥沙淤积而得名,其第四纪河湖相沉积层为研究早期人类演化
提供了关键证据,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河北新闻网)。
四、文献印证与考古发现
1.《水经注》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注》明确提到「阳原县故城南」,并描述阳水
(今虎沟)自东北泽东南流注入桑干河的水文特征(搜狐网)。结合现代考古发现,阳原
县城南战汉遗址与文献记载的阳原县故城位置相符,证实了地名的历史延续性(搜狐
网)。
2.考古实证: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旧石器、古人类化石及动物化石,印证了阳原盆地作为早
期人类活动中心的地位(抖音百科)。汉代东安阳县故城(今揣骨疃村东北)、桑干县故
城(今龙凤坡村东北)等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揭示了汉代阳原地区的行政建置与聚落分布
(阳原县人民政府)。
五、文化内涵与地名演变
1.民族融合的印记:历史上阳原县为多民族聚居区,元初西域织工迁入带来回族等少数民族
文化,但地名仍以汉语命名为主,如东城镇、化稍营镇等(抖音百科)。部分村名如「獾
子窑」「卡窑」等,反映了方言书写习惯与地理特征的结合(行走阳原)。
2.行政调整的影响:清代西宁县的设立与民国复名阳原,体现了地名对政治因素的响应(张
家口档案方志)。此外,部分乡镇名称因行政区划调整或书写规范发生变化,如上大柳树
村曾讹作「上大柳村」,反映了地名在传承中的动态演变(行走阳原)。
六、结语
阳原县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是自然地理、历史变迁与人文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西汉「阳水
之原」的地理标识,到1914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