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13-14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了解了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因地域不同带来的不同艺术特点。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实质,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较深刻,能很好体会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学习特点
部分学生有绘画基础,还有少数学生有过“剧本绘画”的实践训练,在将“诗句”转化成“图画”上做的很好,但将“画面”赋予浪漫的色彩和诗意的注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男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女生语言表达能力更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习南北朝乐府民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背诵课文,将优美的诗句转化成富于诗意的图画,并能够将“画面”赋予浪漫的色彩和诗意的注解。体会“诗情画意”的快乐与魅力。
素质目标:理解作品中通过诗歌意象所表达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从诗歌艺术美的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突破
学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掌握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及词义的古今区别。熟读诗歌,体会其优美的音韵及结构。
教学难点及突破
了解双关、隐语、谐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将“诗句”与“图画”进行转化,从中理解“意境”和“浪漫”的妙处。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西洲曲》《敕勒歌》等相关图片。以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入课程。
(1)明确主题:优美的语言和充满意境的画面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呼应。
(2)启发思考:我们如何在建筑室内设计中体现中国式的诗情画意?
3.南北朝乐府诗歌概况
(1)时代背景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2)产生背景及发展
南朝乐府诗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留存总数400余首,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几乎全是情歌,体裁短小,清新自然,双关语广泛运用。
北朝乐府诗歌全面生动反映了北朝200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强,酷似汉乐府,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形成原因:北方自然景观的单调、严峻阔大;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充满变化和风险,形成了粗扩豪放的性格、强悍泼辣的气质。主要特色:质朴粗扩,豪迈雄壮。现存约60多首,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辞》中。
(3)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地域上:产生地区的不同带来题材范围上的不同。南朝民歌多为“都市之情歌”,北朝民歌来自战乱频繁的北地,社会生活广泛得多。
内容上:南歌几乎全部为情歌,北歌则不仅有情歌,还有牧歌、战歌和慷慨悲歌,内容丰富,社会意义较大。
情感表现上:北歌抒情粗扩率直,风格豪放刚健,南歌则情调婉转缱绻。
语言风格上:北歌以质朴刚劲、富于力感见长,南歌则以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
诗歌体制上: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但北朝民歌还开创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4)南朝民歌兴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