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兰州市事业单位招聘人员(785人)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我国剥削制度消灭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建立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的实行是中国在1978年开始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非剥削制度消灭的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主要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与剥削制度的消灭没有直接关联。人民公社的建立是在1958年,它是中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但它也不是剥削制度消灭的标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这一举措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也随之被消灭。所以,我国剥削制度消灭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下列关于演讲稿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演讲稿的语言要通俗生动,要讲究结构技巧
B.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心中要有听众,要注意理、事、情的交融
C.演讲稿语言要使人听得懂、记得住,既有逻辑性,又有鼓动性
D.演讲稿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应用于口头表述,要口语化,不要求符合书面语法规范
【答案】:D
【解析】演讲稿是直接应用于口头表述,要求语言口语化,但同时也需要符合书面语法规范。符合书面语法规范能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内容。通俗生动、讲究结构技巧,心中有听众、注意理事情交融,语言使人听得懂记得住且有逻辑性和鼓动性,这些都是演讲稿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所以不正确的表述是演讲稿不要求符合书面语法规范。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B.自治州州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答案】:D
【解析】本题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对各说法进行逐一分析。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这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这种分级设置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在不同层级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自治州州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这也是正确的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首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能够更好地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保障少数民族在本地区事务管理中的代表性和自主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作为我国国家机关体系的一部分,同样实行这一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非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重要体现,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能够充分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意愿和利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行政执行工作,并不具备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所以,说法错误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某村300多名村民因对县政府的征地批复存在质疑,向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法制办、拆迁办等部门得知此情况后联合开展工作,为村民妥善解决了问题。材料中体现的行政监督形式有()。①社会与公民的监督②行政内部监督③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④司法机关的监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村民作为公民,因质疑县政府的征地批复而提请行政复议,这体现了社会与公民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即社会与公民的监督。法制办、拆迁办等部门属于行政机关,它们联合开展工作处理村民的问题,这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而材料中并未提及国家权力机关(如人民代表大会)和司法机关(如法院、检察院)对该事件的监督行为。所以材料中体现的行政监督形式有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以及行政内部监督。
5、下列行政行为中,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是()。
A.行政许可
B.行政确认
C.行政指导
D.行政处罚
【答案】:C
【解析】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能够使相对人获得从事特定活动的权利,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法律效果。行政确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