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本?“炼”表达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习作是两个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对文本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在课堂上整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借读助写,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现状视野技巧积累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对于习作教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乐于表达,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等,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近年来习作教学逐步开始有了与阅读教学一样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书面表达之一的习作,自然就引起了很多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努力发掘和探索习作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进一步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教师首先要去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下,将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整合,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习作教学的立足点,发掘教材中的有利素材进行习作指导,让阅读和习作两者互融共生、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和实践的。
三年级是习作逐步走上正轨的关键阶段,学生将从低年级的“写话”训练,逐步向“段”“篇”的学习训练过渡,从只言片语的零碎表达,向条理清晰、表意完整的篇章发展,所以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抓好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训练,打好习作基础,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发展实际,起始阶段他们面临着三大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一是观察力不够,习作时缺乏丰富的素材。学生的日常生活,应该是丰富习作内容的源泉。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来说,每天的生活经历大多像流水般过去,没有更主动的感官上的体验,没有更细腻深入的心理上的思悟,也没有更多细节上的记忆。这样粗糙的感觉,让他们的习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生命的灵动可言,甚至好多学生“提笔无言”。这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源。二是表现力不够,不会进行细腻的描写。一样事物、一件事情、一个场景,在他们眼中转瞬即逝,要写下来时却无从下手,三言两语后就无话可说了。也许他们有的时候会有一些体验和发现,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更生动地去描摹,也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去表达。这是学生还没能掌握一些表达上的技能技巧的体现。三是积累不够,遣词造句能力不高。面对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语措辞,来表达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想,不是词不达意,相去甚远,就是语言苍白,毫无生动可言。这是词汇量不够、语词的理解运用能力有限的表现。
针对这些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借助我们手中的教材,发掘资源,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将阅读与习作教学适时有机地整合,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课文,打开生活的视野——让笔下有料可写
细品我们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在內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视野、生活情趣。教师的有心发掘,就能让课文成为打开学生生活视野的一扇窗,他们会像课文里写的那样,去留心、去触摸、去捕捉,渐渐发现原来自己每天生活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
读过《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之后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每天生活的校园,有哪些特别之处,有哪些可爱之处,让学生在习作中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最喜欢的课间游戏、我的午餐时间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记录下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教学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的时候,我们这里也正值入秋,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走进小区、公园、校园寻找秋天的踪迹,写一写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让秋天的美进入学生的视线、浸润学生的心灵。
在童话单元里,学生们知道了在童话的神奇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陪伴自己一起生活的文具、玩偶以及衣服、裤子等,它们谁最想说话,又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尝试做它们的代言人,以“我是????”为题,写写它们的心里话。还有很多学生经常丢三落四,很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教师可以相机引导他们以“文具盒里的悄悄话”为题,写一写文具的心声。
《搭船的鸟》一文,观察的视角聚焦在翠鸟可爱的外形和敏捷的捕鱼形态上,这些小动物也是学生的最爱,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