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善良仁厚,重情重义,睿智弘毅,尊贤礼士,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爱民如子,是我国古代理想的“明君”。而这与历史上刘备的枭雄形象相距甚远。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沈伯俊先生曾以“枭雄与明君”,讨论过《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的塑造。而今,新时代对小说《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刘备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令刘备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并以多元化呈现,如兄长、草根、影帝、外君子内小人、枭雄等形象。但无论何种形象,刘备都堪为我辈榜样与楷模。
是以,刘备实质是小说《三国演义》精心塑造的一个楷模榜样。
一、刘备形象
(一)仁厚兄长,弟弟们的榜样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以仁厚的兄长形象出场。他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基于大哥这个身份:从桃园三结义到雪弟恨先主起兵,始于大哥,终于大哥。张飞大意失荆州时,刘备以“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宽慰张飞。此外,还有关羽华容义释曹操,刘备未曾怨关羽。而当惊闻关张二人逝世噩耗,刘备又任性起兵攻打东吴。如此兄弟情深,如何不教关张二人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呢?相比后世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唐太宗玄武门变、雍正九子夺嫡等皇室手足相残的悲剧,刘备对关张二人的兄弟情谊尤为可贵。
此外,刘备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都对关羽和张飞产生重大影响,更为后世兄亲弟恭树立了好榜样。
(二)地方官的榜样
刘备在徐州、新野、荆州、益州为官期间,始终严于律己,为政清廉,处事公正,任人唯贤,秋毫无犯,视民如子,重视民生,堪称地方官的典范。例如,曹操攻打徐州,刘备领军救徐州。引军至小沛(徐州某地)时,修葺城垣,抚谕居民。是以,徐州百姓万里相随,哭求刘备为徐州牧。他明察秋毫,仁厚弘毅,秋毫无犯,爱民如子,以致新野百姓广传“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②为益州牧时,他不仅重赏降将,定拟名爵,大饷士卒,开仓赈济百姓:军民大悦,还命诸葛亮制定适宜益州百姓的条例,百姓安居复业。
可见,刘备实为地方官的榜样。
(三)“明君”的榜样
谈及“明君”,不能不提及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两句深刻总结“明君”的核心——得民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重情重义,弘毅宽厚,睿智英明,尊礼敬贤,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堪称明君的典范。小说《三国演义》用大量典型事例,彰显刘备的“仁义”。
1.刘备的“仁义”观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者罗贯中理想的明君。他仁厚重义,深得民心。“仁义”是刘备开创蜀汉伟业的基础,亦是他匡扶汉室的硬核武器。他的“仁义”一方面表现在其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则展现在其政治理想——保安为国,兴复汉室。例如,桃园结义斩黄巾、鞭督邮、三顾茅庐、三让徐州、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等等。
往小讲,刘备心善仁厚,弘毅睿智,有儒家推崇的“谦让”的美德,是乱世中难得的仁者。如三让徐州、多次推诿荆州牧、北海救孔融(第11回)、元直走马荐诸葛(第36回)、关云长义释曹操(第50回)等事例无不彰显刘备的“仁者”形象。在日常生活,他推以及人,从不强人所难,为人谦卑仁厚,与贤臣良将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他知恩图报,如:救徐州、荆公子三求计和痛哭汉献帝逝世(感国恩)等。甚至,帮助敌人曹操等。此乃小仁小义。
往大讲,刘备的仁义表现其公心——保安报国的理想信念和爱民如子的赤子情怀。一方面刘备素有大志,心怀家国大义:匡扶汉室。从桃园结义斩黄巾到夺取两川,进位汉中王,抗击曹操,其所作所为无不基于保安报国,匡扶汉室的当担和家国大义。另一方面,刘备是三国乱世中最深得民心的明君,也是我国古代唯一携民渡江的君主。在小说《三国演义》携民渡江中,罗贯中写道: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有将令劝道:“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泣曰:“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试问我国古代有多少帝王愿不顾个人安危,与民共进退呢?
此外,刘备更是我国古代唯一未屠过城的君王。往前,刘邦和项羽都屠过城;往后,成吉思汗、张献忠、李自成等君王也屠城等等;而与刘备同时代的董卓、曹操、袁绍等都屠过城。唯独刘备始终未屠一城。
2.刘备的为君之道
古往今来,人才和民心是一个集团乃至一国兴隆之根。刘备为后世历代明君留下宝贵的为君经验。
于求贤,刘备不仅以信义取人,敬贤礼士:如单福遇英主、元直走马荐诸、
三顾茅庐、摔阿斗等,还赏罚分明,重用严颜、刘表、黄忠等蜀地降将。同时,他善于沟通:坦陈相告,诚挚待人。如三顾茅庐: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就对他坦诚相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③这种开门见山,直表心迹的言行深深打动诸葛亮。是以,诸葛亮出山定计三分天下。此外,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