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说新语》中假谲篇第二中记载道: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默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写道: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是关于曹操的一个很有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讲的是曹操在攻打张绣时,天气炎热,士兵口渴难耐。曹操说,远处有一处梅林,可以去摘梅子吃。梅子使士兵们流了口水,不再口渴,加速向梅林奔了过去,既解决了士兵们口渴的问题,又达到了军事目的。望梅止渴的典故最先出自《世说新语》,在《三国演义》中这个典故被运用成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从曹操自己口中讲出。
二、
《世说新语》言语篇第八记载道: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写道:
来日,操于省厅上大宴宾客,令鼓吏挝鼓。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时孔融在坐,恐操杀衡,乃从容进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足发明王之梦。”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
显然祢衡击鼓讽曹操这个典故在《三国演义》中进行了渲染和改编,在《世说新语》中曹操听了孔融的话后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而在《三国演义》中增加了一些情节,最后曹操把祢衡遣送给了刘表。这样的改编我觉得是为了更符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三、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十一记载道: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中写道:
一日,宁与歆共种园蔬,锄地见金。宁挥锄不顾;歆拾而视之,然后掷下。又一日,宁与歆同坐观书,闻户外传呼之声,有贵人乘轩而过。宁端坐不动,歆弃书往观。宁自此鄙歆之为人,遂割席分坐,不复与之为友。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把它像瓦砾石块一样锄掉了,华歆却捡起来又扔了出去。两人还曾经坐在同一张座席上读书,有贵人乘车摆着仪仗从门前路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了书出门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可以做我朋友的人。”这一典故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运用在了故事中。
四、
《世说新语》言语篇第十七写道: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三国志演义》中第一百零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其中写道:
一人现为掾吏,乃义阳人也,姓邓,名艾,字士载,幼年失父,素有大志,但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独司马懿奇其才,遂令参赞军机。艾为人口吃,每奏事必称‘艾……艾……’。懿戏谓曰:‘卿称艾艾,当有几艾?’艾应声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其资性敏捷,大抵如此。此二人深可畏也。”维笑曰:“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两者都讲到,邓艾有口吃的毛病,向别人说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总是“艾……艾……”司马昭和他开玩笑说:“你老是‘艾……艾……’的,到底是几个艾呀?”他说:“《论语》说‘凤兮凤兮’,其实是只有一只凤。”这一片段基本上是全文照搬,讲述了邓艾的人物事迹。
五、
《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中记载:
杨德祖为武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