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在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其中,文化意识目标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背景,形成符合他们认知结构和价值观的文化意识。文化语境的创设则需要集中反映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语用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紧密联系,同时践行“教—学—评”一体化,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技能,增强文化理解、文化自信和国际认同。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主题教学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
近两年来,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文化根系也需要越来越深的扎入。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补充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从理念、目标到策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还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由此便有了着眼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并尝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经过一次次的完善与打磨,笔者的感悟与方向日渐清晰。
一、定教曷贵?贵在文化先行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外语教学的本质是建立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基础上的思维教育、文化教育和世界教育。这意味着英语教学要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社会和国情,英语教师需要拓宽视野,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也要关注创设“社会性情境”,关注文化知识(WHAT)传授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也要关注文化理解(WHY)和跨文化交际能力(HOW)的培养,以此让学生在习得语言能力的同时,文化素养、公民意识、国际视野、中国情怀也能同步得到提升。
二、语大系焉?难在目标确行
英语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目标重在“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由此,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聚焦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文化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和探究文化知识的意义,以此获得学科知识、形成学科文化意识,进而拓宽中外文化视野、形成国际理解、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纸书薄否?重在躬亲力行
近两年来,通过一次次原创课例的实践与梳理,笔者带着工作室成员初步形成了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Iseetheculture/Ilearntheculture/Ienjoytheculture/Isharetheculture”教学流程框架,旨在通过词汇文化、背景文化、礼仪文化等开展融合性学习,通过基于开放式文化主题的语言输入和基于语言的文化输出,来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内化,并同步关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筛选运用的能力、对比分析与总结梳理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交流展示的能力。
就具体授课策略而言,重点关注两条线:一条是语言知识与技能线,也是规定教学流程的基础线,即新颖有趣的新知呈现、环环相扣的新知学习、扎实有效的巩固拓展和以人为本的评价反馈;另一条是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的特色线,即文化语境的创设、文化素材的选择、文化背景的“探源”和形式的跨学科融合。
(一)文化语境的创设
在语言学习的“语境创设”环节中,“文化语境”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确定每节课的主题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社会时事,从激发其参与兴趣、提高其跨文化认知的角度出发,创设有一定文化特征的课时语境,强调学生的体验和真实参与,凸显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
(二)文化素材的选择
文化类素材贯穿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方方面面。从对26个字母的联想认知差异,到“文化附着词”之单词中的文化差異,再到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近现代中外文化差异衍变等,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只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在生活中关注“文化对比与探源”,就能为文化主题教学的开展积淀出丰富的素材资源。
(三)文化语篇的再构
1.语篇再构的科学性
整合并加工网络、书本、视频、图片等文化类资源形成适用素材,基于素材及教材内容发掘文化主题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的呈现流程与框架,在保证整体设计流程科学流畅的前提下对语篇结构、文体形式进行灵活调整。此外,原则上每节课有1个主文本(借以突破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目标)、2~4个副文本(指向文化差异与起源,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信息、拓展阅读)。
2.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生命力的教学设计,一定不